讀書,是營造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平行的精神世界
為什么閱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處于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情趣。少年讀書,一稟朝氣,或為奮斗,或為情竇初開的純真感情,“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也。青年讀書,多為探索世界,稍通人情。高陽小說里讀出官場機器運行的規(guī)則,路遙的世界里透徹人世的奮斗與苦痛。壯年讀書,多為實用,講求功效。“一技之求,精益求精”,“書中自有……everything”。老年讀書,只為消遣,茶藝、林園,金石,書畫,情趣之醇正,而無一毫物欲之窒礙,正待此時。
中國的兩個半圣人,孔子不學(xué)而能,以述為作,以一己之力,開萬代風(fēng)范;王陽明,初泛濫于詞章,繼而出入于佛老,終于徹悟“心即理”,倡導(dǎo)風(fēng)氣之先。曾國藩,出入于理學(xué),磨礪于戰(zhàn)事,知雄守雌,為半個圣人。他們雖生于不同年月,磨礪于不同事端,而讀書明事,淬煉人格,一也。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營造了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平行的精神世界。并讓這個精神世界的力量映射八方,流溢四海,這是一樣的。
我們讀書,最終的目的也是一樣的。為自己營造一個朝氣蓬勃、奮斗有為的精神世界,讓這股精神成為成長的催動,成為人格的執(zhí)守,成為生命的皈依。此精神出,而為偉大的事功;此精神蘊,而為高尚的人格。讓自己在這精神世界里,自得其樂;以這精神世界為依,人與物,各得其所。
讀書,猛火煮,慢火熬
讀書,要猛火煮沸。非如此,則不能痛吃其肉,痛啖其髓。修煉人格,要與時涵養(yǎng)。非如此,則不能神與人化,知與行合一。人有惰性,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是尋常事。常尚未得其門而入,便改弦更張,另覓他途。掘十井而不得一水飲,此之謂。所謂猛火煮,即是剛接觸一途,便專注此一途,心無旁騖,日進寸進,迅速批點,迅速完結(jié)。目的即是破門而入,宏觀高覽,兼收并包。由此恢弘氣象,便容易入得門徑。此“猛火煮”的意義。待入門日久,涵養(yǎng)日深,日有所會,寸有所得。才所謂日日新,又日新,其中新意叢出不窮。神與人兩化,才算熬得滋味出來。此是“慢火熬”的意義。
讀書,知行合一
意動處即行實,行動處即意表。知行合一,是讀書人最終最后的考量。中國讀書人,為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格自高不算高,言為世范,移風(fēng)易俗,此為高。無論有道無道,見則有功,隱則有功,此為高。知行合一,可說是讀書人修身匡時的最根本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