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熨衣服的時候在聽羅輯思維的音頻《如何成為一個高手》。有幾點很受啟發,雖然不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觀點與知識,但還是比較觸動。梳理一下重點,同時說點自己的看法。
1
如何成為一個高手呢?答案只有四個字:刻意練習。
再復雜的技能也能被拆解,開車技能可以拆解,拉小提琴也可以拆解,打籃球也可以被拆解。你需要對拆解完后的每個步驟進行練習。
從小到大,我都對自己有一種莫名的自信——那就是相信自己什么都學得會,相信自己在任何環境里都能做到平均水平以上,只要有個環境能讓我學。現在想想,這種自信就是基于對上述理念的內在認可吧。
2
刻意練習的最好方法之一,是找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
那怎樣的學習環境算是理想的呢?關鍵因素只有四個字:及時反饋。
說得太好了!作為已經畢業一年多的社會新人,在比較學校和社會這兩種環境時,我發現“及時反饋”可能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
在學校里的一門課程,平時上課按時作業,認真聽課,全憑自覺。直到課程結束才會有一次考試,當你看到成績的那一刻,你才知道自己對這門課的知識是否全部掌握。也就是說,你要幾個月才會得到一次反饋,更何況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看到分數之后根本不會在乎課程本身——當下的教育制度就是這樣操蛋。不想挖掘背后原因了,希望還在制度內的同學們能看清現實,保持清醒。
而走上了工作崗位呢?你的每次匯報,基本都能得到一個反饋:做還是不做,同意還是不同意。如果領導同事負責,還會和你具體說說接下來該怎么做。周圍的每件事每個人都在給你反饋,如果你是個有心人,怎么可能得不到進步呢?
3
學習的本質:持續做讓你不舒服的事情,走出舒適區。
人的心理感受依次向外可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看上去hin有道理啊。
自己在工作的這一年里,有很多讓自己難堪、慌張、尷尬的時刻,好在自己四肢健全地挺過來了。反思一下,進步就是在那些緊張的時刻之中達到的。
4
其實說了那么多,有一個終極問題是誰都無能為力的:為什么我要去成為一個高手?
在人類歷史上,杰出偉大的永遠只占少數。“智商在全人類范圍內是正態分布的”,除了少部分特別落后的人群,人群中多是平凡之眾。為何要去成為那頂尖的1%?你不累嗎?
我持有的態度是:如今我們制造了太多雞湯、用鞭子讓每個人都去成為那1%,請允許社會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每天上班工作、下班休息,不去管那心智提升、精神修行,順心順性而為,想看劇看劇,想打游戲打游戲,待在舒適區里過完一生——自然是好的,因為羅永浩說了“好人的平凡一生也是在改變世界:你讓世界變得美好了一點點”
只是我個人厭倦重復,渴望不同。來到世間總要見見太陽,擁有一切美好的條件,總要試試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哪怕最后的結局仍是平凡,又有什么關系呢?一個永遠追求進步的好人的平凡一生,不也是很有意義嗎?
嗯嗯,是這樣的。學口琴、跑步健身、看書寫作,都是希望讓自己多些體驗。
挺好。可以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