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為什么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
最近在微信上,又看到很多的公眾號在發布一些有關于早起的文章。我發現早起這個話題,真的是經久不衰的,是一個十足的熱點話題。
早起的話題為什么會被不斷的提起?
早起對我們而言有什么意義?
我們應該如何實現早起?
這三個問題,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問題。
早起成為一個被很多人重視的話題,我覺得主要有兩個重要的焦慮在里面,一個是死亡焦慮,另一個是成長焦慮。
1.早起是緩解死亡焦慮的一個渠道
早睡早起在人的心中,是規律生活的代表,而規律生活又能夠促進健康,是可以極大程度上緩解死亡焦慮的。尤其是在現代資訊發達的今天,任何一個加班或熬夜猝死的新聞,都會為觀眾心里加上一個沉甸甸的思想包袱,促進他們尋找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其中一個最佳的方案就是早起。
早起,是緩解死亡焦慮的一個利器。
早起不僅可以緩解對于猝死的恐懼,降低其幾率,并且還可以讓我們有時間安穩的吃頓早餐。因為晚起而不吃早餐的人不在少數,餓肚子的感覺雖然可以忍受,但不規律的飲食也會讓他們的胃飽受折磨,直至胃病。
看看,早起這個話題,背后靠著“生老病死”四大神話題的兩個,難道還能沒有熱點嗎?
2.早起是緩解成長焦慮的一種手段
說到早起,除了養生與健康等作用外,更多提到的作用,都與成長有關。
比如,早起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面對一天的工作,能做到日周月計劃和日周月回顧,可以更好的寫晨間日記等等。
這些作用,其實背后也都有一個很大的焦慮——成長焦慮。
成長焦慮源自于競爭,當科考在中國被發明的時候,強烈的競爭意識開始蔓延到中國人的民族潛意識當中。
競爭帶來強烈的危機感,而危機感促使著中國人不斷的成長和拼搏。
而在新時代經過互聯網對于信息的放大后,越來越多的人被成長焦慮感染,不停的學習、上課,而早起也成了間接緩解成長焦慮的一種手段。
早起,看起來可以提供給我們更多的時間和更好的狀態,來通過學習緩解成長焦慮。
除了間接的緩解成長焦慮外,促使人趨向于早起的還有兩個小的問題。一種是失控焦慮,另一種是對于自己達不到的境界的一種羨慕(屬于成長焦慮的一個部分)。
人的晚起不是沒有理由的,長期晚起無法實現早起,會讓人有一種失控的焦慮,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時間和生活。大部分無法實現早起的人,也確實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干擾著,而這些干擾讓他的生活有一種失控感。
而在此時,當一個難以長期實現早起的人,看到有人能夠實現早起的時候,會有一種羨慕的情緒出現,這種情緒,會讓他試圖尋找一些方法,來成為更好的自己(可以早起的自己)。
早起,是一種增加自我掌控感的手段,也是一個成為更好自己的小階梯。
3.早睡早起是公認的普世價值卻又較難實現
早睡早起,是被大家廣泛認可的,而在現代社會,這個事情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干擾。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大家都想要,卻又很難得到的情況。所以,早起的話題經久不衰,人人都想要這個東西,不難得到,但卻很難做到。
我們很難豁出去追求早起,更多的時候是在摟草打兔子,順手為之。
現如今這個時代,我們面對著各種各樣的事物和信息的干擾,而我們身體的基因,更適應的還是幾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我們的工作時間不斷延長,而私人時間被不斷的分割。各種各樣的外界事物開始來侵占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下班了,老板打電話要求你繼續加班……
朋友的孩子又參加評選了,讓你幫忙點個贊……
今天兒童節,你基友向你索要紅包……
刷朋友圈、刷微博、刷碗,各種各樣的事情開始占據我們的注意力。而這些事情中,又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其實很少……
當我們被各種雜亂的事物干擾的時候,一個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開始被逐漸的后延和忽視,這就是睡眠問題。
提到早起,我們就不得不談談睡眠的問題。
我們先把睡眠分個類:
1.早睡早起:多數人理想的睡眠
2.早睡晚起:你是愛因斯坦嗎?一天睡這么多!
3.晚睡早起:好吧,工作狂的稱呼你當之無愧!
4.晚睡晚起:哥們醒醒,老師這節課要點名!
我們知道一個公理:人在長期睡眠中,每天大概至少7~8小時的睡眠,而晚睡早起是無法滿足這個基本需求的,故只要晚睡,晚起的幾率會大非常多。
而現代社會中,很多很多的事物,會干擾我們早睡,尤其是現代化的電子設備,和高頻率的加班。當事物干擾我們的生活時,最容易被推遲的是睡眠。
學習、游戲、聊天等等都是睡眠的敵人。
如果睡眠缺失,我們很難長期堅持早起。
日本人曾寫過基本關于早起的書,在這里我推薦我看過的兩本給大家,并略作點評。關于早起的書,基本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鼓吹晚睡早起,另一類說要早睡早起。
①.晚睡早起
晚睡早起,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不能勝任的事情,因為大部分人都需要一個充足的睡眠時間,體質特殊的另當別論。
而在日本“加班”文化盛行,導致了有一本很特別的書出現。這就是《高效人士四小時熟睡法》,鼓勵讀者,通過隨時隨地的打瞌睡來完成和補充睡眠。日本人中的上班族有這樣的睡眠習慣的人很多。日本的短睡文化盛行,同樣不可忽視的是日本人自殺率很高,生育率也很低。
如果我說睡的少會降低生殖能力,大概就變成造謠了吧。
四小時的睡眠,且不說能不能滿足生理需求,白天工作的八個小時,難道是拿來劃水的么?如果積極面對工作八個小時,又何須擠壓掉四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呢?
我對這種短睡的方式,不贊同。
我更贊同的是:
1.積極工作:高效利用上班時間
2.深度睡眠:好好睡覺睡出質量
有什么事兒不能上班了再解決嗎?
如果這個8*5解決不了,就下周再解決嘛!
②.早睡早起
這本書的核心論點是:通過早睡來實現四點起床,在四點起床后至上班前的時間里,把大部分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完或者準備好。
我更贊同的是:早睡早起,透支自己睡眠時間的早起,除非你體質特殊,否則很難持續下去。畢竟你是個生物,是要命的。
所以,早睡早起最大的作用是:
通過主動的選擇睡眠,以及主動的起床,主動的做事,來高效的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此來提高我們運用時間的效率,更好更快的達成目標。
二.早起對我們究竟有什么意義?
1.早起不應該是我們實現某個目標的手段
人想要早起都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又可以分為兩類:
1.間接原因:以早起為實現某種目標或滿足某種需求的手段
2.直接原因:以早起為目標和需求
我們追求早起大部分的可能性,其實都與早起本身并無多少關系。比如早起可以有更多時間看書,可以寫晨間日記等等。我們同樣可以把這部分時間放在晚間來做,我們可以在晚間看書、寫作、練習英語、寫晚間日記、做晚間的回顧和計劃。
我們還可以,在下午下班后去鍛煉身體,甚至選擇在上班途中鍛煉身體,在工作之余鍛煉身體。這些方式,其實都不是必須要通過早起來實現的。
這些沒必要一定通過早起來實現的功能和需求,其實就是加在早起身上的“泡沫”,我們就叫“早起泡沫”吧。
當你對早起的認識,開始被早起泡沫埋沒的時候,早起其實就成為了你成長自己的一根救命稻草,看起來好像能拯救你的一切,但其實拯救不了你什么。
你學英語也好,去鍛煉身體也好,去看書寫作也好,可以隨時隨地的開始,沒必要湊到早晨。
早起并不是一個萬能的良藥,也不是做上述事情的一個開始。相反,如果你同時做兩件讓你覺得困難的事情,比如學英語+早起,那么你會失敗的更快。
所以,早起不應該是我們追求某個目標的手段,它應該就是目標本身。
當你讀到這里,可以寫一寫自己對早起的期待是什么?看一看,你對早起的期待中,有多少是不早起也能做到的?
2.早起是抓住人生主動權的第一步
我們前文說道早起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早睡早起,一種是晚睡早起。我比較贊同的是早睡早起,因為大部分人的體質,不足以支撐我們長期晚睡早起。
所以,與早起勢必有關的一點,就是早睡。如果我們可以做得到早睡,那么早起對我們來說其實并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最基礎的生理方面的原因,已經被我們解決了。
早睡問題,其實是我們對生活掌控程度的一個折射。我們能否合理的安排事情,以至于不耽誤自己的早睡?
其實打個比喻的話,早睡很像對環境敏感的螢火蟲,如果生活環境稍有變動,事情稍有增多,我們就難以早睡。想要早睡,就要學會如何處理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面對的各種事情。
我們是不是很忙?是不是很多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
大多數忙碌的人,都會肯定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確實很忙啊,確實有好多事情要做啊!
在《選擇理論》中,對現代社會常見的心理學做了一個區分,其中最常被我們使用的,是“外部控制心理學”。這個心理學有一個很基本的信念:
我對簡單的外部信號做出反應,所以我要去做數不清的事情。比如:電話鈴響了,我要接電話;門鈴響了,我去開門。
而在經典書籍《精要主義: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生活》當中,也提到過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如果你不去主動選擇,你的人生將會被別人來安排,他們會為你做選擇。
精要主義者必須高度重視選擇的能力,將之視為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它的存在獨立于其他任何事物、任何人以及任何力量。
選擇和取舍,其實就是早睡早起問題的核心與關鍵。
你要做的,是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對事物是積極面對還是抓緊逃避,對睡眠你是不太在乎還是抓做重點?
早睡的人比晚睡的人更有選擇權,大部分晚睡都是被事物和狀態所迫,而早睡更傾向于主動的選擇。早起的人比晚起的人更有選擇權,大部分晚起的人是被自己睡眠的狀態所迫,無法主動選擇早起。
早睡早起,是個檢驗你生活掌控度的標桿。能做到早睡早起(長期),說明你的人生已經盡在掌控了。
三.一句話幫你解碼早起公式
1.通過精力管理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狀態去改變
影響早起的關鍵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能量水平,一個是方法質量。
能量水平是決定我們做一件事的基礎。
舉個例子,當你擁有100個單位的能量時,你去做一個消耗10單位能量的活動,這對你來說很輕松。比如,你現在狀態很好,需要上臺演講。那么不需要太多的方法,你就能在臺上侃侃而談,因為你的狀態到位了,能量到位了。
而如果說,你自己的能量水平不足,就難以克服困難,難以自律。
用學習三區的理論來比喻的話,早起處于我們的學習區或者是恐慌區。而我們需要有一個很高的能量狀態,才能夠支持自己在學習區和恐慌區游蕩。
大眾版本的學習三區是這樣的:
我修改后的學習三區:
想要挑戰學習區,甚至恐慌區,我們就必須有一個足夠好的狀態去支持自己,否則所有的方法都是空話。
怎樣具有良好的狀態,充足的能量呢?
精力管理!
推薦一本《精力管理》,通過這本書,是可以在精力管理上入門的。更高級的精力管理的方法,后面慢慢和大家分享。
通過飲食、工作節律、睡眠休息等方法,為自己積攢足夠多的能量,那么我們就有能力去挑戰學習區和恐慌區的事情了。
睡眠充足、能量充足的情況下,我們挑戰早起的生理障礙將不復存在。
公式:能量水平*方法質量=實際效果
通過精力管理,我們可以解決能量水平的問題,解決了生理上的限制。那么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明確,我們心理上,是否真的對早起,有所期待和熱愛?
捫心自問,你真的喜歡早起嗎?
不要逼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你要做的是把你喜歡的事情做好,并在此基礎上去更多喜歡一點兒生活。
2.引導自己用愉悅和期待的狀態來面對早起
很多人都想早起,但是感覺自己沒有辦法靠“毅力”早起成功,于是想辦法逼迫自己,或者出錢讓人逼迫自己早起。
他們以為,這樣做,我就能實現早起了。
真的嗎?
如果你能每天早起,但是你不快樂不開心,你還會繼續選擇早起嗎?
在《選擇理論》這本書里提到過,在這個世界上流行著一種通用的心理學,叫做“外部控制心理學”,這個心理學,貫穿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父母、老師、長輩們都在用,我們曾經在這種心理學的控制下過的非常的痛苦,當我們現在成年了,可以開始自己新生活的時候,我們默默的又把這種讓人痛苦的心理學拿來用。
外部控制心理學的三條信念:
1.我對簡單的外部信號做出反應,所以我要去做數不清的事情;電話鈴響了,我接電話;門鈴響了,我去開門;紅燈亮了,我停下來。
2.我可以讓他人聽從我的指揮,即使他們不愿意去做。而他人也能夠控制我的思維、行動和感受。
3.譏諷、威脅或者懲罰那些不聽從指揮的人,獎勵那些聽從指揮的人,這是我的權利,也是我的責任。
強迫性的控制,會導致一個結果,我們要強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會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內耗。
我們內心會有兩種力量互相內戰,一個逼迫我們早起,一個又不想早起,這損害的卻是我們本身的力量。
我們要做的,首先是要樹立幾個關鍵性的信念:
1.放棄完美主義
早起不一定要每天早起,也不一定要計算天數,過于完美的追求天數的累加,其實不是一件好事。
2.對所有結果都坦然接受
某個早晨,無論你早起還是晚起,你都可以全然接受,而不是當自己未達成標準,就批評自己。批評并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相反這會造成你的心理負擔。
3.從強制到引導,從控制到對話
與自己的內心溝通,放棄強制和強迫的念頭,引導出自己對于早起的興趣。強迫性質的行為,以及自發喜歡的行為,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要有耐心,培養自己對于早起的喜歡和熱愛。更快速的方法是,把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放在早上,來吸引自己早起。比如一個小伙伴非常熱愛王者榮耀這款手游,他會每天早起來玩這款游戲,戲稱為“用一個惡魔戰勝另一個惡魔”。
你總有喜歡的東西和年輕人的激情,把你喜歡的東西放在早晨來做吧!
最后,推薦一下這本《選擇理論》,大家一定要看看,別再使用外部控制心理學了。這本書有些厚,略微難讀,但絕對值得一讀。
駿馬面前無溝壑,慫人面前全是坑。
去飛翔吧,天空就在那里!——沃·滋基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