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我們來講講始皇帝的公子公主們,他們的結局很慘很血腥……
二、血脈斷絕
1、沙丘之謀
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開始第五次巡游天下。這次他帶上幼子胡亥隨行,往年巡游訂的往返票都很正常,這次有了意外,始皇帝沒有回來。他的車駕在回咸陽的途中,在平原津(今山東平原)停住了,因為始皇帝染上重病。占卜的結果是說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派出他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縣(今河北蔚縣)一帶,替自己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早日康復。
是不是跟成龍、金喜善演的《神話》有些相像?電影中蒙毅替始皇帝去拿不死藥,歷史中蒙毅給始皇帝辦的是祭祀大事,不管怎么說蒙毅是個關鍵角兒,他往常都跟始皇帝形影不離,這次偶爾離開卻導致嚴重后果。因為他的離開,電影中他是死,歷史中他也是死。歷史顯得更為嚴重一些,因為他的未返直接導致“沙丘之謀”的發生。
歷史不可更改,話說蒙毅接了始皇帝的命令,帶著一隊人馬不停蹄地前去代縣。這邊秦始皇的車架又開始繼續向前緩慢行進,渡過黃河抵達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車駕又被迫停下,因為秦始皇已經感覺自己撐不過去了,病情極度惡化,緊急在榻前口授遺照,安排帝國后事。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重,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極度厭惡談死,也沒有臣下敢在他面前談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向死神認慫了。
他從不死的妄想中回神,決定安排自己的身后事,讓皇長子扶蘇從蒙恬軍中回咸陽,主持一切事宜。在秦始皇口授遺詔的時候,現場本來應該有四位重要人物,蒙毅苦哈哈走后,剩下就只有皇幼子胡亥、丞相李斯、胡亥老師趙高。趙高這時的官職是中車府兼行璽符令事,這位置也很重要,遺詔筆錄下來,要由他加蓋皇帝璽印,封好口子送出。
蒙毅不在啊,他就有了小九九。因為蒙毅是秦始皇帶在身邊最信任的大將,而且是北部軍團司令蒙恬的兄弟,與皇長子扶蘇交好,此時扶蘇又正在蒙恬軍中為監軍之職。趙高要做的就是害死扶蘇,讓胡亥上位。于是,他扣住遺詔,說動胡亥和李斯,銷毀遺詔原本,偽造一份新的遺詔,令扶蘇自殺,立幼子胡亥為繼承人。這就是史稱的“沙丘之謀”。
2、皇長子扶蘇有些“二”的自刎而死
假的詔書發出之后,胡亥、丞李斯、趙高三人組也不是很有把握,因為畢竟他們要扶蘇、蒙恬馬上接詔自殺。而這時候扶蘇二人正統領著三十萬的大軍在帝國北疆,那實力可是妥妥的,而且素來扶蘇仁厚極得朝野之心。對于這二點,三人組是很心虛的,在各自利益驅動下的媾和,本來就在下一招險棋。只要扶蘇一拒絕,三人組完全沒實力對抗的。
于是為配合演戲,他們有意制造秦始皇未死之假象,繼續裝出車駕巡視北疆的舉動,一來安慰北部軍將士,二來也是威懾在上郡的扶蘇和蒙恬,告訴他們皇帝正在前來的路上。皇長子扶蘇接到假的詔書后,蒙恬就很懷疑詔書的真偽。這時候只要扶蘇有一絲絲的疑心,或者聽從蒙恬的勸告驗證一下詔書,也就是說你只要等那么點時間。是真的你就自殺,是假的就該干嘛干嘛去。
先來捋一捋蒙恬的疑點:一是北部軍鎮守邊疆,關系國家安危之大事,皇帝突然讓兩個最高將領自殺說不通;二是有前車之鑒,當時的人都知道魏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殺大將晉鄙奪取軍權的事情,信陵君用的正是詐托王命的招數。
另外,驗證詔書的真偽,可不叫人撫膺長嘆,真的是很容易啊。只要請求復核就可以了。因為涉及軍國大師,又不是始皇帝親筆詔,要求復核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只要請求復核,三人組就兜不住了。并且還有一個特別關鍵人物蒙毅啊,蒙毅只要祭祀一回來,秦始皇已死的消息就無法隱瞞,假裝皇帝北巡的假象就暴露在陽光下。
事實就是這么“二”,扶蘇沒有選擇復核,拔劍自刎而死。打怪游戲就沒得玩了,假詔書倒成了真現實,蒙恬自殺,蒙毅自盡。扶蘇之死,讓人極度難以理解,一個繼承皇位的熱門人選在面臨重大政治危機前,缺乏一位政治家的基本素養。過去很多人認為是扶蘇出于仁孝,有人認為他軟弱。
真的是這樣的嗎,難道僅僅是性格缺陷嗎,何況他是不是有這樣的缺陷也只是從表象的推測,就算有會這么頭腦簡單的直接脖子一抹嗎,畢竟關系帝國前途走向?一個皇位熱門人選這么LOW,我是很奇怪怎么會成舉國期望的未來之帝。
關于扶蘇為什么這么干脆就死,我會在最后的揭秘篇中有推演。現在,始皇帝的皇長子第一個出場,結局自刎,最先去伴隨先帝去了。
3、中間的公子公主們也只有一個字——“死”
最大的皇位絆腳石扶蘇死后,胡亥順利的在趙高、李斯的幫襯下登上皇位,是為秦二世。由于心虛,還有能力不行,他就開始擔心哥哥、姐姐們起來,皇家的親情有時候很可怕,他最后的決定是自己要成為始皇帝的唯一在世子女,把其他人全部弄死。
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公子公主,除去扶蘇、胡亥外,還所有中間的公子將閭、公子高,其他人的名字已經沒人知道了。在秦二世的淫威下,公子公主們的死法分成以下幾種:
公子將閭共兄弟三人,被軟禁在宮中,最終被定以“不臣”之罪判處死刑。所謂“不臣”就是有失臣下禮義,大點就是對主上不敬,再大點就是妄圖謀反。最終,迫使三人學大哥扶蘇的樣子,拿把劍自殺而死。
公子高本打算潛逃,但是擔心逃走而牽連家族,可惜上天無門、入地無縫。他就主動上訴秦二世,讓自己為先帝殉葬。二世很高興,二世對爸爸感情超級好的,下面講胡亥的時候會講到。這時候,胡亥就給公子高賜錢十萬筑墓,陪在先帝陵園內,并且沒有動公子高的家族。
其他人就更慘了,根據史書記載,公子十二人戮死咸陽,陳尸受辱;公主十人矺死于杜縣,死的很痛苦,全部是分裂肢體而死。并且二世政府對他們的財產一律充公,親近多被株連。
4、幼子胡亥(秦二世)——皇位候選人、皇爸爸的愛子
(1)始皇曾有意立胡亥為帝
之前,我們提了一下,胡亥是很愛他爸爸的。而爸爸秦始皇也十分愛護這個小兒子,一度考慮接納他為自己的王位繼承人。在最后一次巡游天下的時候,就帶著胡亥在身邊,始皇還把百官分成兩套班子,左丞相李斯帶著一套一起出行,右丞相馮去疾帶著一套留守咸陽。
始皇帶上胡亥的意義很重大,要跟當時的具體場景結合在一起看。第一個場景是,始皇已經50歲了,在繁忙的軍國政務處理中身體日漸孱弱,隨時都可能撒手不管人世,選立繼承人已經顯得刻不容緩。第二個場景是,一年多前皇長子扶蘇被貶斥出京,在蒙恬軍中任建軍。因此,胡亥伴隨始皇同巡天下,有著強烈的政治寓意,昭示天下胡亥的政治地位。或許是這樣的一個舉動,導致后來始皇病死后,胡亥、趙高、李斯有膽氣去矯詔。
推理要有史料的支撐才可靠,在史書中有兩個證據。現在請證人胡亥、蒙毅出席。
蒙毅死前,胡亥曾經派御史傳令指責他說:“先帝曾經打算立朕為太子,而你從中作難。如今丞相參劾你不忠,罪當誅滅宗族。朕不忍,賜你一死,也算恩遇有幸,你自己決斷吧。”
蒙毅申辯說:“如今指責臣下不能得先帝之意,然而臣下年少就仕宦于先帝,多年蒙恩,幸得信任,直到先帝去世,未曾有所忤逆,可以說是知曉先帝之意了。又指責臣下不知太子之能,然而,先帝巡游天下,獨有太子跟從,先帝親愛太子之情,遠較諸位公子深厚絕遠,臣下是盡知而無所懷疑。先帝舉用太子,不是一時之轉念而是多年之積慮,臣下何曾敢有過勸諫,何曾有過謀慮!臣下絕不敢巧飾言辭、強辯奪理以避死,只是擔心事實不實而羞累先帝之名罷了。懇愿逝者能夠有所考慮,使臣下死得明白。”
無論是胡亥,還是蒙毅,這兩位始皇親近之人都表達出始皇有立胡亥為繼承人的想法。但是始皇帝對于賢明的長子扶蘇還是下不了決心,一直在心里估量著立誰好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扶蘇之所以讓始皇糾結不是個人能力和品德上,而是有更深沉的政治顧慮;胡亥之所以讓始皇帶上第五次巡游天下的班車,是始皇要用這幾個月對他進行最后的考察。
最終,顯然胡亥的政治能力讓始皇帝失望了,雖然他疼愛這個小兒子,但是在關系大秦帝國千秋萬業上,他還是清醒的,在病重將死之刻,天平砝碼最終壓在扶蘇身上。但是,一切都玩了,身邊的權臣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背叛了這位他們一直效忠的皇帝,害死了帝國的繼承者扶蘇。一位沒有政治能力的兒子——胡亥坐上帝國大位。
胡亥即位后,稱為秦二世。他的暴政很快激發全國的反抗,他也被最信任的老師趙高所殺……下篇講述這個可憐可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