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今天看到《奇葩說》的這個論題,正反兩方辯手圍繞不同角度舉例子、灌雞湯,來證明己方論點。大兵從自身出發,以自己小時候寫日記的經歷,和表妹朋友圈六個字發言差點引發流血沖突,說明我們和父母生活的年代、受到的教育、經歷過的事情都不一樣,和父母有隔閡,為了保護自身隱私,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贊同朋友圈屏蔽父母。陳銘從自身出發,從為人子的角度,闡述我們能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朋友圈是我們和父母溝通的一個橋梁,不要斬斷和父母這個橋梁;有從為人父的角度,論述子女不用擔心父母看到真實的自己,因為看著子女長大的過程,父母已經足夠了解子女了。肖驍也從自己相對奇葩的角度論證說明,父母未必希望看到真實的自己,屏蔽他們也是為他們好,眼不見心不煩......
他們的觀點,大多都是從自身經歷出發,討論的也是自己父母。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這一期我就不用看了。我基本是不發朋友圈的,用了五六年的微信至今只發過四五條信息,我父母還是不玩微信的,這一期的話題完全和我關。
唯一讓我感到有亮點的是馬薇薇發言:社會進步,對于傳統的親子關系是否可以有一些新的認知、新的改變、新的形式。在“以孝治天下”的社會,“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子女往往被認為是父母的延續。社會發展至今,朋友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不喜歡可以絕交,老死不相往來;愛人也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不愛了可以分手離婚;但父母我們沒得選,不能說父母不好,申請換個父母吧。發生的慘案太多,沒人能保證每對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那么,在不能自由選擇父母的前提下,子女盡到了撫養父母的義務,子女朋友圈能不能屏蔽父母。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認為是可以的。雖然我的朋友圈不會屏蔽我的父母,但我不了解別人家庭,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別人,也不能用“孝道”去綁架別人,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批判、指責別人。每個人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但擁有不向某個人袒露心聲的權利,包括自己的父母。這個觀點,我是要自己記住的,等我將來有了子女。如果有一天我被自己的子女屏蔽了,希望自己能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