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僅是教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源頭活水。 今天讀《給教師的建議》5—11條,收獲如下:
一、重視閱讀——為學生學習創造廣闊的"智力背景"
蘇霍姆林斯基說他在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是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第二套是課外閱讀和其它的資料來源。由此不難看出,閱讀在蘇霍姆林斯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他總是盡量設法讓課外閱讀跟新學的每一個概念相配合。教"電流定則"的時候,他搜集了一個專題圖書架,供學生課外時間閱讀。這個書架上有55種圖書,都是講自然現象的,而這些自然現象的原理都跟物質的各種電的性能有關系。對這些圖書的閱讀使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高漲起來了,帶著求知的愿望進入課堂,對知識的感受性非常敏銳,老師所講的東西簡直是"一聽就明白"。再如,教高年級(相當于高中)生物時,學生第一次學習生命、生物、遺傳、有機體等概念,蘇霍姆林斯基先從科學和科普性雜志、書籍和小冊子里給學生專門挑選了一些課外閱讀材料。讀了這些材料,激發起了學生對一系列科學上的復雜問題以及對新的書籍的極大興趣。最終,沒有一個學生所得的評分是低于"四分"的。
以上案例說明,學生要深入理解、牢固識記教材知識,就必須閱讀和思考過許多并不需要識記的材料。而且必須識記的內容越復雜,結論、規則越多,學習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學生從對閱讀材料本身的興趣出發,從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發,閱讀的東西越多,他再去識記那些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教材內容就越容易。因此,只盯著一本教材是短視的、不符合學習規律的,教師必須盡力為學生理解、識記教材知識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
二、后進生應當更多地閱讀
后進生是教學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他們理解能力差,對所學知識記得慢,忘得快,花得時間多,反倒學業不良,甚至對學習失去信心。對于這類學生,一般老師的做法無非是希望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教材上。實際上僅僅局限于補習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最有效的手段是讓這些學生盡可能多地讀些書,使這些孩子的頭腦里產生盡可能多的關于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疑問,這是對他們進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條件。
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是個典型的"學困生",他最大的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蘇霍姆林斯基為費佳和類似的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都是從民間搜集來的,而且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起初,費佳只是簡單地讀這些習題,就像讀有趣的故事一樣。過了不久,費佳就對其中一道簡單的習題思考起來,并且在老師的幫助下解答出來了。從此,費佳整天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當然,蘇霍姆林斯基又不斷地為費佳搜集了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到六年級,還對物理產生了興趣,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實踐使我深信:學生的學習越困難,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
三、要使知識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活起來
仔細想想,不難發現學生有時候會表現出對學習的冷漠,或者學過的知識不能牢固地識記,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學過的知識變成了不動的、死的"行裝"。知識的本質,意味著能夠運用。而現實教育中,只需要學生把知識儲存在記憶里,老師提問的時候,考試的時候,能準確無誤地把它"倒出來"。如此一來,知識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學習就變成一件令人生厭的、痛苦的差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使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加以運用,使它能占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或者作為撬開新知識大門的工具,進行生動的創造。
盡管只讀了有數的幾頁,但我覺得《給教師的建議》的的確確是一座屹立在教育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