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結緣
與此書緣起于在“喜馬拉雅”聽醍醐學院的“金剛經講解”,雖說聽完后一知半解,卻非??隙ǖ拿靼住敖饎偨洝辈粌H僅是一本佛教書籍,它也是一本人生哲學。
在當當網尋找“金剛經”相關書籍,跳出了蔣勛先生的這本 “舍得舍不得”。介紹說,蔣勛先生帶著“金剛經”走過很多的國家、寺廟、森林、湖泊、山澗。。。常常觀照,時時記起,真正的把經文中的高度哲學精神融到言行生活中去,僅這一點足以吸引我拜讀。
2、 開篇
我有兩方印:一方為“舍得”,兩字凸起,陽朱文,一方為“舍不得”,三字凹下,陰文。這句話無意中已道明蔣勛先生常常在舍得與舍不得之間的游離。
其實,任何世俗凡人都難逃舍不得,而許許多多舍不得,最后,都必須舍得;舍得,是一種人生豁達,而舍不得,卻是一種人之常情。
3、 懂與做
多年來,蔣勛先生習慣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先盤坐讀一遍《金剛經》。有人問他:為什么是《金剛經》?他說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只是覺得讀了心安就讀下去了。
每個人都自己心安的辦法。像經文里說的“不驚、不怖、不畏”這幾個字,讀了覺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可是,當我們回到現實生活,如果正經歷著疾病、工作壓力、孩子教育問題、經濟困境、婚姻變數等等,我們還能“不驚、不怖、不畏”嗎?還能坦然處之嗎?這些事情隨便挑一樣都會讓我們害怕、恐懼、驚慌。
這也就是蔣勛先生說的,讀懂經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做到,極其困難。
4、 家
“通常到一城市,進旅館房間,習慣先燒一截艾草。焚香,坐下來,在硯石上滴水,磨墨,開始抄一段經。抄完經,會覺得原來陌生的房間不陌生了,原來無關的地方,空間、時間都有了緣分。像桌上那一方石硯,原來在溪澗里,卻也隨我去了天涯海角。”
這一段文字,讓我感觸極深。感受到生命在流浪。靈魂在哪里停留,根本與環境無關,哪里是家?心知道。肉身是家嗎?不是,它可能隨時會離開,肉身只是我們靈魂暫時的棲息之處。那么房子是家么?我想更不是了,那只是自己生活的場所而已。那么父母是自己的家嗎?曾有一段時間堅定地認為,有父母的地方才能稱為家,現在我知道父母只能陪我走過人生旅途中的其中一段而已,他們終將離自己而去。那么你的另一半是你的家么?我想也不是,畢竟“無常”才是常常。
此時我想到的答案“吾心安處是吾鄉”。
五、無相
蔣勛先生從京都的禪林寺到清邁的無夢寺再到吳哥窟的廢墟,在每一個寺院里,一尊一尊的佛像前朝拜過去,雙手合十時的心靜與輕安。每到一處必研墨抄寫經文,再誦經、打坐,心,就這樣漸漸出離,也安靜了下來。
無夢寺的清晨,那些殘缺不全的佛像,樹林的陽光,從清晨至日落,透過樹隙,不同時間,照亮不同的角落,也照亮這些殘缺的佛像。雖殘缺仍安靜篤定。佛像,低頭沉思,垂眉斂目,微笑宛然,卻又有些憂愁悲憫,路過的、在這里徘徊的,會撿拾落花,供養在四周。
? 六、西湖記憶
蔣勛先生說春日是“蘇堤春曉”的西湖、“柳浪聞鶯”的西湖;夏季是“曲院風荷”的西湖,“花港觀魚”的西湖;入秋是“平湖秋月”的西湖,“三潭印月”的西湖;到了冬天,大雪紛飛,還剩下遠遠一痕“斷橋殘雪”的西湖。
西湖十景也不是景,而是時間,是歲月晨昏的記憶。
我來杭8個月了,竟從未去其中一個景點細細感受時光的記憶,可見生活的多么粗糙和無知。
想去李叔同落發的虎跑寺看看,當年他剛回國時寫下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袖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段詞感動了幾代人,直至今日唱起,仍讓人淚眼婆娑。
他于39歲在虎跑的定慧寺正式出家,號弘一。同年十月,赴嘉興精嚴寺小住。(這一段不是書中內容,因本人是嘉興人,所以加進去的,李叔同是嘉興平湖人)
其實,以上只是這本書的滄海一粟,還有東坡詞、莫奈的畫、吳哥的美、臺北巴黎的記憶、印度的濕婆、希臘的神話、八大山人等精彩章節。我實在學識淺薄,已無力表述,留給各位有緣自行拜讀吧。
最后借用金剛經第一品原文及譯文來結束。
原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袛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與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舍衛城,祗陀王子大樹庇蔭的花園,給孤獨長老供養的道場,佛陀因此機緣,為一千兩百五十位學生上課,說了一部《金剛經》。當時佛陀也是如此,著袈裟,手中拿著一個碗,進入舍衛城,一家一家乞食。從一家一家得到布施后,再回到原來的處所。吃飯,吃完飯,收好衣服,收好碗,洗腳,在樹林下鋪好座位。
這是《金剛經》的第一品,沒有說任何道理,沒有任何教訓、開示,只是簡單樸素、實實在在、按部就班的生活。穿衣、乞食、吃飯、洗碗、洗腳、敷座……像每一個人每一天做好自己的家務瑣事。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修行,最好的道場是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