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心理咨詢師是江湖騙子還是武林高手

圖片發自簡書App

-1-

前段時間,《奇葩大會》請了“科學家種太陽”沈杰,這位新晉的“網絡大V心理學專家”提出“所有的男人都是潛在強奸犯”的觀點,并透漏了自己13歲時和好友一起對女同學心生邪念企圖趁機侵犯她的整個過程。一時間,引起網友嘩然,而《奇葩大會》也因為這位“奇葩心理咨詢師”而下架整頓。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雖然他一再強調,自己甩出如此過火的言論是為了驗證“人們只對那些能喚醒自己情緒波動的話有印象”,但很多網友還是會不自覺地在心中生成這樣的潛意識等式:

網絡大V心理學專家=潛在強奸犯=心理學家/心理咨詢師=江湖騙子

事實上,很多人對于心理咨詢產生強烈的排斥大抵出于兩個原因:認為自己不需要心理援助,或不認為咨詢師有能力幫到自己。

近年來,心理學遍地開花,大眾對心理咨詢也有了客觀、正確的認知。很多人已經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身處關系之中,而心理咨詢能夠讓我們的關系變得更加美好。但第二個原因,即“對咨詢師是否有能力幫到自己”存在的疑慮卻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增高了。或者可以說,“科學家種太陽”這樣不靠譜的咨詢師跑到一線綜藝節目自黑,更加重了萬千網友的疑慮:

是不是心理師都是不正常的?

自己傷痕累累地求助于一個本身就不正常的咨詢師,豈不是自尋死路嗎?

如何鑒別身邊的心理師是不是靠譜的人?

如何分清身邊的心理師是高手還是神經病?


—2—

在心理學家趙旭東、施琪嘉主編的《我的心理治療之路:中德班15位心理專家自述個人成長和個案實戰經驗》中,15位心理專家首次公開分享了自己的成長之路。這些心理大咖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治療中心,平均從事這一行業長達20年,問診、幫助了千千萬萬需要心理幫助的人。從他們的自白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真正專業靠譜的心理師有著怎樣的素質。反之,不靠譜的心理師有著怎樣的面具,我們也可以一覽無余了。

▋你的咨詢師是不是“變態窺視狂”

張海音在書中說,成為心理咨詢師,要對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的內心、情感、幻想和思維有豐富的興趣和探索欲望。首先,咨詢師應該對這個行業存有好奇心,否則這個職業很難堅持;有好奇心,這個職業才不會枯燥,既不會自虐,也不會對服務他人的心靈產生厭倦。但是,好奇心應該有所節制。如果咨詢師一味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可能會導致來訪者過早或過多進行痛苦的暴露,會給來訪者帶來不必要承受的痛苦。

也就是說,一個高素質的咨詢師,應該是對這個行業有著崇高熱情的人。而咨詢師的好奇心,應該是為了幫助他人更好地自我覺察和理解,而不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關注的是你本身的問題和情緒,他的好奇建立在探索你問題的原因上,而不是其他與問題不相關的私生活上。

如果你的咨詢師對你的私事存有過大的好奇心,總是揪著你的私密事一味往里鉆,而無視你的感受和情緒,那你要慎重了。低質量的咨詢師要么對這個職業沒有任何興趣,只是為了賺錢快或謀生,要么就是借職業之便窺視他人的陰暗面,滿足自己的變態需求,最終會害人害己。


▋你的咨詢師是否能準確鑒別問題

有些家長完全“照書本養”孩子,套用書中所說的孩子成長的一般規律和標準,來衡量自己孩子的發展。比如,一個3歲孩子看到小朋友的橡皮很漂亮,就偷偷拿回家,身為家長的你覺得偷竊行為很嚴重,便前去咨詢所謂的專業咨詢師。咨詢師聽了你的問題后說,啊,偷竊行為很嚴重,這種反社會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進而影響他的社交和心理,長時間下去,孩子可能被孤立。一番聽似專業的分析把你嚇的屁滾尿流。

而真正專業的咨詢師,對于個體發展什么階段有什么特點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能夠鑒別出你家孩子的問題是正常還是異常行為。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專家杜亞松在書中提到,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一樣,行為發展的意義也不同。

按照杜亞松的分析,3歲的孩子把喜歡的東西偷拿回家,這很正常,因為孩子的意識還沒有分化,不清楚所有權,也認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否合適。但是,如果6歲的孩子把喜歡的東西拿回家,那就有問題了。因為6歲的孩子,意識已經分化,也清楚了所有權,自己清楚自己的行為不當卻還要去干。這就是區別。

看吧,如果一個咨詢師連基本的發展心理學常識都不懂,只是參加了幾個培訓班就跑來做咨詢,不是害人是什么。

▋你的咨詢師是否過于好為人師

當你的孩子在學校犯錯時,老師可能會把你請到辦公室,你像個犯錯的孩子一樣接受老師的批評,而你在為孩子的事情苦惱時,還要對“我這個家長做得不到位”產生愧疚。而當你帶著孩子尋求家庭治療時,你的家庭治療師可能會說:“因為你們父母沒做好,所以孩子才出問題。”你被放在審判臺上,急于為自己辯解。而所謂的咨詢師,看到你像個犯錯的孩子一樣在自己面前抬不起頭,于是便悠然心喜,覺得自己倍兒專業。

對“一個孩子有了問題,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父母有問題”這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家庭治療師劉丹十分懷疑。她認為,孩子的成長來自于家庭的努力,孩子出現問題雖然與家庭狀況和父母的態度有關,但我們不應歸罪于父母,而好的咨詢師也不會把心理咨詢搞成“父母批評大會”或“父母改造大會”。真正的家庭治療師,會調動家庭所有人,一起利用資源解決孩子的問題。

當你帶著家庭的問題求助于某咨詢師時,如果他高高在上地對你的行為、缺點輪番轟炸,讓你覺得“現在這樣,都是我的錯”,那你最好趁早結束這樣的咨詢。

▋你的咨詢師能不能看見自己、看見你

很多不靠譜的咨詢師,急于在第一次咨詢中表現自己的專業性,于是會見縫插針地拽專業術語、人生哲理、犀利觀點,好讓你不明覺厲、五體投地。這樣,你就可以爽快地掏錢,甚至一下就約個十幾二十回的咨詢。這是不靠譜咨詢的典型表現。

一個咨詢師是否有真材實料,很難通過一兩次接觸就發現。但是,我們可以從接觸中盡早鑒別他是否有謙卑心——好的心理咨詢師應該是既看得見自己,也看得見來訪者的人。

張天布在書中提到一個個案,該病人在咨詢中說自己最近在學佛學,并跟張天布深入地聊“住相”等詞匯。張天布很謙卑地說自己不知道什么是“住相”,開始讀《金剛經》,請教了很多學佛的人士。通過這個案例,他寫了一篇關于精神分析治療中的阻抗和佛家修行中的住相的文章。

張天布對來訪者保持著謙卑心,愿意為了拉近與來訪者的距離、幫助來訪者而改變自己,更愿意真實地呈現自己。這才是專業咨詢師應有的模樣。

鄒政說:“很多人常常想要扮演一個咨詢師的角色而不自覺地偽裝自己。事實上,……來訪者希望通過你的真實存在照見他自己的存在,如果咨詢師本身偽裝得自己都要消失了,來訪者就無法從你的眼睛里看見他自己。”

做一個真實的人比做一個偽裝的人需要更好的自我功能。所以,當你帶著“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要去何處”等問題跑去求助咨詢師時,你先要搞清楚你找的這位大神是否清楚自己是誰、自己來自哪里、自己要去何處,免得稀里糊涂地被帶到溝里。


—3—

的確,心理咨詢的水很深,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良莠不齊。如果能遇到《我的心理治療之路》中這樣專業的助人者,會是我們的幸運。但是,面對四海八荒的萬千傷痛,良師畢竟是少的。所以,我們更應該修煉自身,對于淺層次的心理問題有敏銳的鑒別,讓自己不那么“傻、呆、好騙”。畢竟,面對“見過世面”的來訪者,功力再深的大忽悠也要夾夾尾巴了。

三觀要正。一個好的咨詢師三觀要正。正如趙旭東所說,心理咨詢師既要有自我意識,又要有價值立場。正所謂正人者先正己,助人者先自助。好的心理咨詢師清楚自己的視野和格局,更清楚自己對于好壞對錯的看法會影響到前來求助的人。

心理咨詢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如果你的咨詢師只是侃侃而談、紙上談兵,卻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那一定要避而遠之。

做心理治療不是“包您滿意”。如果咨詢師一直對你很好,你在治療中發展不出負性情緒,尤其是對咨詢師的負性情緒,那你的創傷很難得到治愈。

心理咨詢師的靈魂是否有趣。一個好的咨詢師必定是一個人格完整的人,他的生活具有清晰的界限:工作起來專業,生活起來撒歡。心理咨詢是在人與人之間建立連接,而如果一個咨詢師的靈魂是枯燥的,只愛咨詢不愛生活,沒有任何個人興趣,那他是幫不到你的。

不要過分糾結咨詢師的技術和療法。雖然當下的咨詢師大多專攻某種技術,比如精神分析或家庭治療,但施琪嘉認為,這些技術流派的根都是一樣的,其核心都是關系、宣泄、暴露和情景再現。所以,如果咨詢師能夠給你提供積極的關注、接納和傾聽,讓你在其中獲得自我覺察和成長,那就是好的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也是人,也會有傷和痛。咨詢師不是完人,也生活在關系中,也會受傷。正如李孟潮所說,我們都有傷口。他甚至說,除了婦科病,其他病都懷疑過自己也有。但好的咨詢師可以因病成為專家,這樣的人才是能真正為我們療傷的人。

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都要獨立尋找人生的意義。即便是真正的心理咨詢高手,也只是給你做見證和陪伴,作為你行走的拐杖。但是,正因為生活這條道路不好走,我們才需要這樣一群人陪我們度過無盡的黑暗和絕望,不是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