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行之
聊兩部最近看過的電影。談不上影評,算是觀后感。
01
張藝謀這次的《影》,沒有那么好,倒也沒有那么不好。
最大的亮點,還是水墨畫風,視覺效果上,確實好看。唐代張彥遠把國畫運墨分五等,焦、濃、重、淡、清,加“白”,合稱“六彩”。視覺藝術上,黑白的色調,層次最難把握。《影》的黑白層次,用不同程度的灰作為過渡,做出了近似水墨畫運墨的效果,色彩上接近極致。
故事這次講得算是完整,只是反轉基本老套,情節走向十猜九準。
張藝謀最大的弱點,是不會講故事,也不會寫臺詞。和張藝謀合作的編劇顧小白說,他對文學深度和向度的理解,還是有一定缺憾的,所以需要文學的滋養才能定神。
為了彌補故事、臺詞上的缺陷,張藝謀的電影多半是改編名家的小說。《活著》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等。
到《英雄》,只套了個荊軻刺秦的故事,沒小說的力可借,就幾乎沒有故事性可言。《滿城盡帶黃金甲》強套話劇《雷雨》的框架,結果牛頭不對馬嘴,故事與臺詞齊垮。
這次《影》的臺詞,一如既往地令人尷尬。即便如猛將楊蒼,說話也顯得小家子氣。就更別提青萍的那句“誰讓你欺負我”,九流編劇都能寫的肥皂劇百搭臺詞。
演員的表演,鄧超合格,但還是顯得太用力。孫儷勉強勝任,還是差那么點意思。最好的還是王千源,至于吳磊、關曉彤,不提也罷。
只是《影》大部分的缺陷,都被張藝謀營造的水墨畫風給掩蓋掉了,所以讓人很難在觀影過程中立馬反應過來。但太極、卜卦這些元素,用得形式感過大,巫氣有余,靜氣不足。故弄玄虛的味道是撲面而來。
幾次琴簫合奏,太為古風而古風。布置太緊,喧賓奪主,跟《功夫》里那段琴魔兄弟的彈奏,音境契合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至于懸念,鋪陳最狠的——“傳說楊蒼的大刀為天下第一鐵匠所鑄,趁月圓之夜打造,此刀要殺一千七百八十條性命以祭刀神,刀八十二斤,照夜如晝,白日生寒,三合速殺。”
聽起來,像是關公附體。結果楊蒼的大刀真亮相了,跟街邊鐵匠鋪打的,好像也沒有什么區別。相比起來,沛傘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原型應該是來自天下霸唱筆下的金剛傘。
《影》中的帝王心術,權謀之計,奇門陣法,人性深淵,合在一起是有古樸、流逸的沉郁之美,只是張藝謀處理得“浮”了些。于暴力中營造浪漫、詩意并沒有問題,《一代宗師》的雨夜之戰,力道和形式感都有,看似混亂,但拍得極其清晰。而《影》的幾場打戲,剛開始架勢很大,但打到一半,就亂成一鍋粥。
武戲顯得浮,文戲也浮。沛王深諳帝王術,心機在“隱”,到了最后高潮部分,大事未成,就敢得意忘形,焦躁本性跟隱背道而馳。楊蒼是兵家名將,氣魄在“怒”,得知鏡州被破,刀都撒手不要,揮著拳頭跟人干架,如同街頭斗毆,臨危即亂,怒得毫無風范。
小艾卜卦占星,自創武學,雖然聰慧,但缺英氣,動人在“憐”。她既憐自己的丈夫臥薪嘗膽,也憐影子命運凄慘。兩個對立面都憐憫,也就還不如無情。但最后丈夫被影子所殺,她既不敢撲上去痛哭,亦不敢跟影子對峙,只有恐懼。這時候才暴露了,她本性不憐,只是弱而已。
子虞自詡運籌帷幄,智謀過人,為人在“狡”。明明看出小艾和影子情愫漸生,動不動說兩句“你們真是心意相通”這樣敲邊鼓的話,等看到他們真走到私通這一步,又躁怒不已。到最后自己戰斗力基本為零的時候,還放出“沒有真身,哪有影子”這樣羞辱、威脅影子的狠話,刺激對方反殺。各種狡詐,看似處處下大棋,卻馬蹩了腳都不知道,陰溝里翻船也就不奇怪。
這場權力的游戲,看起來勾心斗角,但除了田戰,個個都是高估自己,低估別人的狂妄之人。最后都死得慘烈,但博弈并不精彩。
《教父》中權力之爭并沒有這么大開大合,但是其中隱忍、怒哀、心機,精巧與鐘表零件,有于無聲處聽驚雷之感。而《影》的權力之戰,雷聲大,雨點小,像是幾個三流棋手,個個以為自己是國手,在廝一盤并不高明的棋,最后贏的還是看棋的人。
古龍說,最好的博弈者,永不低估對手,而盡力讓對手低估自己。真正做到這點的,反而只有被人當成“棋子”的影子。這種布局,不算低級,但也過于輕佻。
《影》的好,是對于雨巷、古城、一層一層由濃轉淡的遠峰、幽閉的竹林,這些場景的運用。也是雨點落在金屬鎧甲上的聲音,兵器相接時刀鋒顫振的聲音,鮮血從動脈噴涌出的聲音,細致入微,有夸大,但有質感的處理。
開放式的結局,一來是留白,二來也是掩蓋故事收束火候不夠的障眼法。
前后兩個鏡頭的呼應出現,雖然不夠新穎,但用得恰當,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敘事不夠均衡的缺陷。
綜合來說,《影》是一部刀功一流,原材料二流,火功三流,配菜四流的烹飪作品。說是好片,夸大其詞。說是爛片,又稍顯刻薄。7分適宜。
張藝謀似乎有自知之明,當創作力沖擊到極限之后,還是選擇了揚長避短。不斷放大自己的優點,以色彩和形式感上的突出,弱化對故事、臺詞的依賴。這種玩法,已經不追求偉大了,只追求出彩。
像他自己說的,王家衛是屬于才華型的導演,而自己,只屬于努力型的導演。
有時候覺得,他確實是努力了,只是大家把他架得太高,覺得他的努力也都是偷懶。
高開低走,騎虎難下。好像他也看開了,笑著說“人走茶涼,一定是這樣的”,好像已經放棄當一個大師了,充滿了無力感。
今天的創作者,無論功成名就的,還是無人問津的,普遍面臨一種困局。從審美上看,明明知道什么東西是偉大的,是精彩的,是雋永的。但你就是做不到,像是望山跑馬死,你只能是鼓起勁,多走幾步,走到哪算哪。山腳,山腰,接近山頂,誰也不知道最后會卡在哪里。
但只有走下去,你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除了走下去,也沒無他法。
“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都這么安慰自己。
而真相又像王家衛說的,只是這條路,太迷人了。
02
中國有大師感的導演,就那么幾個,李安、王家衛、賈樟柯,加一個出道沒幾年的畢戇。
馮小剛手藝活好,而匠氣太重。徐克屬于奇門遁甲型,撈偏門。張藝謀、陳凱歌出色,但極其不穩定。姜文有才,但太放飛自我。杜琪峰、吳宇森,風格鮮明,但天花板低,一抬頭就撞到天靈蓋。婁燁、蔡明亮,有藝術修養,但后勁不足。楊德昌、侯孝賢都很好,但就缺那么點天賦異稟的靈氣。
賈樟柯不算是最有才華的那種導演,但心性最靈敏,能捕捉時代變遷,人情練達中最幽微的滄桑。
他的電影風格,受武俠小說、港片影響很大,其中忠、孝、節、義,這些倫理綱常,價值觀,跟司馬遷的《刺客列傳》一脈相承。
賈樟柯自己說,《小武》里,小武其實就是一個江湖人士。所謂江湖人士,就是跟體制有一定距離。
而《三峽好人》,其實是武俠片的框架模式。故事兩條線索,其一,有個礦工,十六年前花錢買了一個老婆,第二年生了一個小孩,但公安解救了這個被拐賣婦女。十六年后,他孤身一人拎個包,去找這個女人。
另一條線索,護士的丈夫在三峽地區工作,兩三年沒有回家。她明白自己的丈夫在外地,已經結婚扎根。遠赴奉節找他,只為跟他說,我來就是要告訴你,咱們離婚吧。然后就坐船走了。
整個故事,就是講兩個不同的人,千里迢迢去解決感情上的問題。武俠片是拿一把劍,去解決仇恨的問題。而賈樟柯的電影,是背一個包,去解決感情問題。形式不同,但內核沒變。所以看賈樟柯的電影,總隱約有看武俠片的感覺。
賈樟柯的新片《江湖兒女》,更像武俠片。多了打戲和江湖背景,形更像。故事的核心驅動,仍舊是一個女人,背著包去解決情感問題,模式沒變。它最迷人的,還是賈樟柯一貫在作品里透露出的江湖氣,“情義情義,情沒有了,但義還在”這樣古老的價值觀。
“咱們是哪種人?咱們是江湖上的人。”
“你已經不是江湖的人了,你不懂。”
這種臺詞,看起來最簡單,但也最難寫。古龍混過黑社會,所以能寫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賈樟柯沒有這么野過,頂多少年時在街頭跟人干過幾場架。他心里的江湖,離生活更近,仿佛菜市場的大媽,許多年前,也有段刻骨銘心的故事。
脫離武俠小說的江湖,只有像賈樟柯這樣心里還供著“情義”價值觀的導演,才能拍得入神。刀光劍影,鮮衣怒馬,那些只是江湖的皮而已,江湖的筋骨,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義,愛與恨之間的幻覺。很多人看似在改變命運,實際在被命運改變。很多人看似被命運擊垮,卻在時光盡頭,突然昂起頭顱。
“也許再不相見,心中常有你。”
所有優秀的電影,都有那么點迷人的傷感。賈樟柯傷感,總有那么點懷舊的味道。像是凋敝破舊的小鎮里,長滿梧桐的街頭,車輛、行人混雜中,隱約聽到理發店里放起的老歌。
賈樟柯的電影,總讓人看完沒有愉悅,也不會掉淚眼,只是堵得慌。像他說的,堵,其實是一種復雜的觀感,是一種極大的情緒波動。
什么是電影的大師感,就是它并不煽動你哭、笑、怒、哀,它只是讓你堵。堵了之后,你會像大禹治水一樣,找一個情感的紓解口,去治理自己的七情六欲。這個治理的過程中,你會像旁觀者一樣從新審視自己,更清醒的認識自己。
如果說王家衛的影像語言,是鏡花水月,那賈樟柯的鏡頭語言,就是塵土飛揚。王家衛是把你催眠,進入夢境。賈樟柯是把你叫醒,看清生活。
03
觀影如望云。
天空的兩片云,你看它們撞在了一塊。其實它們在不同的高度,從未有過任何交集。
看電影就像看云,看的是一場錯覺。看云的人心里的云,和天上的云,其實是兩回事。
我喜歡那些喜歡看電影的人。他們的心里,有很多云。須臾變幻,相互遇見,錯開。
散了又來,散了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