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初冬,沒有冷冽的寒風,沒有枯寂的大地,還是像秋天那樣,暖風撫心,柔和自在,沒有夏日炎熱的躁動不安,似乎多了許多溫暖 多了許多心安,沒有沉寂,多了些生機,這些美麗源于那份“愛”吧。
不知是往昔的業力在推動,還是一種莫名因緣的牽扯,他遇到了她。
他說:在遇到她之前,從未渴求過一份所謂的愛情。或許他懂得“貪之與愛,名別體同”,但故事的發展往往不在于人的控制,而在于往昔業力的推動。
當他第一次與她相遇時,他感受到糾纏很久的孤單在慢慢的消融,而她或許也是如此。人剛出生時就帶有一份孤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孤獨感會增加,他們兩人的相遇如同一休與盲女森的那場黃昏之戀,給予對方的是一份安心。遙想一代高僧雖心了無掛礙,我想他心中的孤單還是存在著吧,只是他已經接納了它,在某一個因緣中,一休與盲女森的相遇,他們一直相互陪伴到此生的終結,讓一休此生消融了孤單。又或許世人一生所造作的事物都是為了那份安心吧。
隨著交流的繁多,他們開始彼此依賴對方。
她說:你是如此的純潔,就像一朵白蓮。
他回答到:也許在你的心中我是如此的純凈,這也是我向往的自己,可我時而感知自己還是帶些污垢。
她對他說:你已經很干凈了,你只需要保持現狀就好了。你知道嗎?因為你的干凈 讓我有種罪惡感,因為我覺得這樣喜歡你,偶爾挑逗木納的你,是對你的玷污
他回答到:我喜歡你這樣子,因為每次聽到你聲音 看到你的面容,似乎我步入了另一個空間,那個空間充滿的安全 溫暖。
她曾經的一些經歷,讓她不愿意去傷害,她覺得放棄便是不再傷害他。而他知道了她的身體存在一些問題,他更想去呵護她 愛她,但在這其中,因兩人的觀點不同,她選擇逃避開他,而他表現如此的癡情,在做著那種無用功的挽留,最終她對他說;時間會讓我們忘記彼此。
淡淡的他與她的故事開始趨向結尾,或許他們的故事如同紅樓里寶玉與黛玉的相遇,終究隨一曲葬花吟而結束。
他想掩山入關,他并不是為了逃避,而是他認為自己還是真正的學會愛,想在寂靜中學會佛陀那種“無我”的愛。
我想他的愛,會讓他懂得“心地含情種,法雨即花生。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因為有情,我們的世界才會出現慈悲與愛,而無情是無法展現慈悲與愛,當了悟了佛陀所悟那花情的真實性,菩提之果自然結成。往往還“性情’以本來面目的人,他此生自然會“遠離顛倒夢想,無有恐怖”,回想一休,他至情至性的一生才當真讓人感動。
她雖已離開他,但他還是繼續追尋那份“愛’,他的勇氣如同一份虔誠的修道者追尋證悟,就像倉央嘉措他有勇氣走出布達拉宮,去追尋屬于他的愛,我想他的方式與佛陀的禁欲修道并無差別,留給世人的是一朵青蓮,確實一塵不染,又或許使吟誦它的人從而獲得頓悟,這與那贊美佛陀的經文沒什么兩樣。
此刻的他在那不知名的山中靜默觀想,捻起蘭花,在繼續追尋他的愛。
我默默的祝愿他:愿你的愛與慈悲有此刻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