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相信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都聽說過這個詞兒。按照一般的理解,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可以獲得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可是,錯了!
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最近你聽到過的重要新聞是什么?
先別往下看,先想,你的答案。
想
想
想
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作為一個手機深度依賴者,我用盡了洪荒之力卻想不出什么來。
等等!
擠出幾個來!“G20峰會即將召開”算一個。還有呢?
張繼中妻子出軌干兒子,張紀中變身2.0版王寶強。要算一個!還有呢?還有——王寶強被劈腿,洪荒之力少女……
每天數億條微博、2000萬個微信公眾號和1000多個新聞類客戶端,每天收到成千上萬的信息,我們能夠記住的,往往不多。
對那些傳播力驚人的訊息,微信公眾號有一個特別深入人心、特別簡單粗暴的標準——這就是新媒體人的魔咒和夢魘、舊媒體人的艷羨與五味雜陳:
“10萬+”,要命的“10萬+”。
你知道全國微信一天有多少“10萬+”嗎?按照微信提供的數據,基本在600-700篇之間。每天微信公眾號提交的群發信息在70萬,就算每條群發信息只有一篇文章,也就是千分之一不到的概率。
那你知道“王寶強離婚”催生了多少篇“10萬+”嗎?293篇。注意是1天!
也就是說,當熱點夠爆的時候,有一半的“10萬+”是關于同一個話題。
新聞客戶端同樣不能免俗,今日頭條統計過,當天有8715個頭條號寫了王寶強離婚;閱讀量百萬級文章中,三分之二是寫的王寶強。
那些天,你有沒有給活活看到吐?
單從新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極度同質化的世界,可又有多少人依賴這個世界?而那些“10萬+”,爭奪了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
發現了什么問題?
沒錯,在信息時代當中我們并沒有獲得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因為傳播者為了博取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流量,選擇了集體起哄這樣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
所以,你以為你知道的就是你知道了嗎?有時,我們不過是被迫看了一場熱鬧而已。
不過我們其實生活在信息時代。
你需要什么信息?只要有思路都能找到。關鍵是你首先需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再用句拗口的話說,你需要的才是你需要的。
所以我特別佩服那些在某個領域當中,深鉆研究的“手藝人”,他們往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