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2019學年上學期期中考試已圓滿結束。在試卷批改工作結束后,我們每一位老師不由自主的對自己任教的班級都開始進行客觀、詳細的質量分析。隨后我們低年級教研組專門組織開展了試卷分析研討會。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挖掘學生錯誤背后潛藏著的學習行為、思維品質等問題,并以此來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
? ? ? 通過我們的深刻地分析。發現我們一到三年級存在的共性方面是:
(一)、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較好。
? ? ? 從卷面看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還是較好地達到了目標。尤其是計算,普遍正確率都在90%以上。很多班級達95%以上,說明學生對計算方法能很好理解,計算技能也已經基本形成。
? ? ? 總結成績的取得原因有四點:
? ? ? 1、數學課上,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來,通過學生自主活動,進而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2、精練少做,減輕負擔
? ? ? 注重通過創設新的情景,讓學生在變化的情景中去運用,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訓練,很少采用大量的、機械的、重復的操練。希望能在練習的過程中實現再學習、再發展。
3.正確導向,建立自信
? ? ? ?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十分注重積極的情感、負責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培養,發揮非智力因素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弱
? ? ? ? 從概念部分的答題情況我們發現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不容樂觀的。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應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數學語言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用文字、圖表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的能力;根據最初的問題情境證實和解釋結果的合理性的能力;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的能力都急需提高。
(三)、數學學習習慣沒有完全養成
1.稍復雜的數據和文字都會對一些能力較弱或習慣較差的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計算時顧此失彼,面對眾多信息時理不清頭緒。
2.卷面中還是免不了有單純的計算錯誤、抄錯數字、漏做題目等我們俗稱的低級錯誤。可見平時的作業習慣、讀題習慣、驗證習慣等影響學習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臨考時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數學組教師一貫的關注。
? ? ?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1.注重培養傾聽意識和讀題意識,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敏感程度和運用能力。課堂學習的方法和習慣,直接影響學生的作業方式和結果。因此,要提高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并不僅僅是審題的問題,必須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落實到每一堂課,落實到每一個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
2.注重創設問題情境的真實性和日常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3.注重良好的數學情感、態度的培養,提高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平時的學習中除了激發、鼓勵,發現學生的長處,增強學生的興趣等正面引導外,還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的“責任感”教育,減少學習中“湊答案”的現象。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對自己做出的答案進行有理有據的解釋。在作業過程中,提出對整潔工整分的一貫要求,要求學生認真作業從寫好每一個數字開始。提倡學生將思考的依據寫出來,該畫圖表示的要畫圖,該列出算式的要列在旁邊。
? ? ? 我們相信,通過數學組每一位老師的努力,實現落實“四基”,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就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和更高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