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惟歌生民病? 愿得天子知
夏海芹
本周我要上公開課,姐妹們說《觀刈麥》不太好講,恰巧我對這首詩較為熟悉,就決定選這篇來講。在講之前,還是踏踏實實地把解讀寫出來。
? 《觀刈麥》的作者是一代詩魔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歌創作分為前后兩個時期。44歲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之前的白居易以“兼濟天下”為志,關注蒼生心憂黎民;之后的白居易在現實中漸漸消磨了政治理想,剩下的只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和飽受爭議的“獨善其身”。
前期的白居易如何實現他“兼濟天下”的志向?
靠的是他的諷喻詩。白居易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意愿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只有將民生民情上達天子,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清明,百姓才會安樂?!队^刈麥》就是一首杰出的諷喻詩。
有感于陳曉東老師提出的“一字立骨”的教學理念,也嘗試著在本詩中找得一字,拎起全詩。翻來覆去,尋到一個“忙”字。詩歌開篇寫到——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詩中“閑”和“忙”是一組反義詞,“少閑”“倍忙”對比就更強烈了。以田為生的田家,一年到頭沒有閑下來的時候,到了五月就加倍忙碌了。干熱的南風吹了一夜,第二天,金燦燦的小麥覆蓋在地頭,召喚著“田家”將它們收割歸倉。
詩中哪里表明豐收了?
一個“覆”字寫出來了,覆是覆蓋的意思。小麥成熟了,沉甸甸的彎下頭來。豐收在望,于田家而言,這樣的月份叫忙月,緊張忙碌的勞動開始了!
五月的田家如何倍忙?
看,婦姑童稚正在忙!——“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薄皨D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這兩句是互文的手法,并非是婦女們都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們都手提壺裝的湯水。而應是婦女兒童有的擔著竹籃盛的飯食、有的提著壺裝的湯水。可以想象在通往家田的路上,婦女兒童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好一派忙碌的場面!
看,刈者丁壯更在忙!“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必湹亩炎阆率恰罢簟?,背上是“灼”。天氣酷熱,地面溫度很高,腳踩著發燙的土地,麥田彌漫著悶熱的空氣,丁壯們像置身蒸籠一樣。炙熱的太陽無情地曬著,脊背如同火烤一般,他們正揮動鐮刀不辭辛勞地在南岡麥田埋頭割麥。白居易用“蒸”“灼”“炎”三個字來寫天熱,每一個字都和火有關。“蒸”字,原本就是用火使熱氣上升,下面的四點就像四把火一樣熱氣騰騰;“灼”字則有灼傷的意思,曬到超出皮膚承受的限度,才是“灼”的感覺;“炎”字更形象,那就是燃燒的兩團火。讀著這兩句,就會覺得熱氣無處不在,人又無處藏身,刈麥者的艱辛可想而知!
詩歌最是字約義豐,讀者想象的空間非常豐富。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刈麥如此艱苦,你猜丁壯們心情如何?
他們一定是面帶微笑,內心喜悅的!
“田家”收田,天經地義,亙古不變。丁壯力氣已經用完,卻不敢停歇,他們只想珍惜這夏日長長的白晝,多收割點麥子。在觀者看來刈者是如此的艱辛,可刈者卻認為,這是理所應當。他們憐惜的是田里已經成熟的麥子,這麥子關系到國家的賦稅,這麥子關系到全家的生計,這麥子是辛苦一年的希望!只要麥子能豐收,力氣用盡又何妨!
如果這一群背灼烈日腳踩蒸籠的刈者讓我們看到辛苦的話,那下面出現的拾者就讓我們感到心苦了。
看,拾者貧婦也在忙!“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必殝D加幼子,只能拾遺穗來充饑腸。為什么貧婦抱著幼子還要來拾麥?因為“家田輸稅盡”。身為“田家”,沒有“家田”,生活就沒有保障。很簡單的道理——在刈者有麥可收的時候,拾者尚有麥可拾。如果拾者無麥可拾,貧婦和幼子該怎么存活?沿街乞討嗎?若乞討不來呢?而拾者也是曾經的刈者!
今日的拾者,是昨日的刈者;今日的刈者,也可能淪為明日的拾者。一切的根源都在“輸稅盡”三個字上!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兩句,詩人已經從遠遠觀望丁壯刈麥到走近聆聽貧婦訴說,進而心生悲傷。這里,詩人不僅在距離上和勞動者近了一步,在內心深處也近了一步!
貧婦幼子拾麥充饑腸的悲慘遭遇,寫出了當時賦稅的繁重??鬃釉裕琳陀诨⒁病!疤锛摇币坏┙徊黄鸪林氐馁x稅,“家田”也只能“輸稅盡”了。當更多的“田家”沒了家田,民不安,國又如何強?
憂國憂民的白居易“意激而直言”,他寫諷喻詩的目的,就是要為民請命,他期望今天的拾者能成為明天的刈者,若天下的拾者都能成為刈者,不正實現了他“兼濟天下”的志向嗎?!為此,他不惜現身說法自我解剖。
看,觀者縣尉不忙!“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北驹娪^的是刈者,憂的是拾者,愧的是觀者。
誰是觀者?白居易!
35歲的白居易,時任周至縣縣尉。唐朝縣尉是九品官,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他一年的俸祿除了三百石糧食外,另有職分田兩頃五十畝,錢一千九百一十七文。一個封建“小吏”尚且如此,那么位居金字塔上層官員的俸祿就可想而知了!
作為觀者的白居易為什么要愧?
與丁壯比,他不事農桑;與貧婦比,他歲晏有余糧。他自認為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念此,他為自己的“閑”深感羞愧。這也正是白居易的可貴之處。他把悲憫送給窮人,把懺悔留給自己?;馃岬男睦潇o的筆寫實的文,讓天子看了深思,讓權貴看了變色,起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 ? “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白居易的諷喻詩針砭時弊,招致44歲的他貶官江州。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打擊,此后的白居易“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振臂高呼為民請命的諷喻詩就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