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2024 年 12 月 22 日晚 1 點 3 分 55 秒,太陽運行至黃道 270 度,冬至,這個古老而深邃的節氣,攜著凜冽的寒風與希望的曙光,如期而至。它宛如歲月長河中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陰極之至,也孕育著陽氣始生的契機,在天地間奏響了一曲陰陽交替、寒暖更迭的宏大樂章。
冬至日,此時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陰氣全年最盛,達到一年中的極點,也就是太極圖中的太陰。看太極圖,冬至點黑色部分最多,同時白色開始出現,黑色代表陰,白色代表陽。冬至點陰氣到達極點,陽氣開始生發,這就是陰極生陽。在黃帝內經中稱之為: “冬至一陽生。”
冬至,是自然的節點,更是文化的傳承。古往今來,它在中華民族的心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賦予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冬至大如年”,這句古老的諺語道出了冬至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在這一天,無論身處何方,人們都會懷著對傳統的敬畏和對團圓的渴望,踏上歸家的路途。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著象征團圓的餃子,或是烹制熱氣騰騰的湯圓,歡聲笑語在屋內回蕩,驅散了冬日的嚴寒。那裊裊升起的炊煙,那彌漫在空氣中的食物香氣,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親情的凝聚,是家的溫暖與力量的彰顯。在這簡單而又隆重的儀式中,我們傳承著先輩的智慧與情感,讓古老的文化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從《易經》的視角來看,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之時。《易經》講陰陽之道,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構成了世間萬物。冬至日,陰氣盛極而衰,陽氣初萌,此乃 “地雷復卦” 之象。
復卦,一陽在下,五陰在上,象征著陽氣開始復蘇,雖微弱卻蘊含著無限生機與力量。正如《易經》所言:“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這一卦象啟示我們,在困境之中,只要堅守正道,耐心等待時機,新生與希望必將如破土之芽,沖破黑暗,迎來光明。冬至的這一陰陽交替之理,與《易經》所闡述的宇宙變化規律相契合,它提醒著我們,世間萬物皆在變化之中,盛極必衰,否極泰來,人生的境遇亦復如是。當我們身處逆境時,不應灰心喪氣,而應如冬至之陽,雖微卻堅,靜候轉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在養生方面,冬至亦有著獨特的意義與講究。中醫認為,冬至是養生的重要節點,此時人體陽氣最弱,陰氣最盛,需順應自然規律,合理調養身心。
飲食上,宜溫熱滋補以養護陽氣,可適當多食用羊肉、桂圓、紅棗等性溫食物,它們能為身體補充能量,抵御嚴寒,助力陽氣的生發。但也要注意飲食均衡,避免過度進補而加重腸胃負擔。同時,冬至時節,天氣寒冷干燥,應多補充水分,可常飲溫水、熱湯,保持呼吸道與消化道的濕潤。
起居作息方面,宜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早睡可養人體陽氣,晚起能養陰氣,使身體在寒冷的冬季得到充分的休息與調養。正如《黃帝內經》所講:“冬三月,此謂閉藏……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此外,適度運動也不可或缺,可選擇如太極拳、八段錦等較為緩和的運動方式,在陽光充足、氣溫相對較高的時段進行鍛煉,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以免陽氣外泄太過。
冬至還是一個審視自我、回歸內心的時刻。在這寒冷的季節里,萬物收斂,我們不妨停下匆忙的腳步,遠離塵世的喧囂,靜下心來,聆聽內心的聲音。如同大地在冬眠中休養生息,我們也可以在冬至的靜謐中,反思過去一年的得失,總結經驗教訓,為新的一年積蓄力量。這是一個與自己對話的契機,一個重新審視人生方向、調整生活節奏的節點。在這漫漫寒夜中,我們可以點燃一盞心燈,照亮內心的角落,驅散心靈的陰霾,讓溫暖與希望在心中生根發芽。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冬至過后,陽氣逐漸回升,白晝將一天天變長,春天的腳步也越來越近。它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希望與承諾,是寒冷冬日里的一縷暖陽,慰藉著我們的心靈,激勵著我們勇往直前。讓我們在冬至的懷抱中,感受自然的韻律,傳承文化的基因,汲取生命的力量,懷揣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迎接那即將到來的春暖花開。因為,冬至已至,春日不遠,在這寒暖交替的輪回中,我們始終堅信,生活的美好如同那東升的旭日,必將沖破黑暗,灑遍大地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