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己在整理自己的衣柜的過程中。自己發(fā)覺整理起來特別快,那是因為隨著孩子的出生,自己其實很少買衣服,因為比原來胖了不少,所以自己就不愿意買衣服,而且衣服也是以寬松舒適為主,所以肯定不會很好看。自從后面上班后才買了幾套比較漂亮的衣服,因為自己知道上班了,要注意形象。后面又沒怎么買了,因為后面都穿工作裝了。從自己的衣柜也可以看出自從胖了之后,自己也就沒什么自信,自己就不是那么在意自己的形象,過的就比較隨便,隨意。其實也就是自己不夠自律,因為自己居然讓自己胖了那么久,那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怎么買衣服。但是后面上班了,也隨著進入育心的學習自己積極改變了,衣服也有了變化,衣服也是比較柔軟的,顏色也是比較亮,說明自己還是比較柔的,沒那么剛強,自己也是陽光的,色彩都是亮的。后面幾乎就放工作裝,說明工作在自己心中很重要,自己愿意為了工作,做積極的改變,哪怕是穿著上也更注重起來,穿的工作裝,會讓人感覺很專業(yè)很整齊。所以也可以通過這個衣柜自己就看到了自己這幾年的一個變化。
今天早上元舜媽分享了一句話特別打動我:正確的事情為什么要去做?因為可能別人剛好就在懸崖邊上,你這樣相當于拉了人家一把,你為什么不拉人家一把,你還有良知嗎?讀經(jīng)其實真的是有這么大的作用嗎?也許在我們聽來可能會覺得有點夸張,但是如果你當時就是人生的低谷,如果你可以遇見育心,你是多么的幸運。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確實育心的出現(xiàn)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了改變的契機。所以自己也會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宣傳經(jīng)典這個事情,就因為自己受益了,在這個受益的過程中,自己的良知更是被一點點激發(fā)出來,所以越來越自覺主動地分享。只要這個事情本身是好的,確實給大家的生活帶來改變,大家都會自發(fā)地分享。這就是我們的良知。
我們通過學習,明白要做好自己,通過做好自己得到了一些成長。但是如何讓人可以更直觀看到你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的外在也要做個展示。所以學習經(jīng)典后,我們先是內(nèi)在提升,后面我們也會意識到外在也很重要。因為大家通過這種直觀的變化,就會感受到經(jīng)典的魅力。大家也會覺得讀經(jīng)典是有用的,大家自然就會愿意跟著你學習。就像我看到果媽。內(nèi)在確實提升了,改變了自己和家人,自己也越來越年輕,美麗,所以我就愿意跟著她。因為我知道自己也會這樣的。
今天的早課分享了知行合一,家人們通過實際的案例來說明。當事情真的發(fā)生的時候就是考驗我們是否篤信篤行的時候,經(jīng)典讀了,只有真正的遇到事情,自己真的可以從容淡定地應用處理,才是真正的學習到了。王陽明提出要在事上練,說此刻正是修煉時。很多事情我們都需要事上練,才能知道自己學習了多少,明白了多少。因為我們的學習又沒有考試,所以就不知道,只有發(fā)生事情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知道了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
聽完早課覺得知行合一,不僅僅是大事需要,小事也需要。就是我們生命中的所有發(fā)生的事情,我們都要井井有條的處理。不管是一個人時,還是有很多同伴,都要知行合一。如果我們可以這樣做的時候,我相信我們的進步,肯定是巨大的。因為每天都在每件事上事上練,久了,就是一個好習慣,也就是我們的線上習慣很好。所以更覺得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
早上秋蘭分享了她昨晚在《讀者》上看了一篇文章“瑣碎的拼湊”。講的是一位加拿大作家艾麗絲.門羅,她愛好寫作,從十幾歲就開始寫了,當她做了三個孩子的母親后,每天很忙,有一大堆的生活瑣事等著她,她從早到晚忙個不停,但她也沒停止過寫作,在哄睡孩子時伴著孩子的呼吸聲寫,在烘烤食物等待食物熟的時候寫,煮好飯菜在家人還沒坐在桌子旁時趁機寫,即便是一句話或者半句話她都要寫下來,她給自己寫作的頁數(shù)定了量,今天沒完成也要在其他時間補回來。她寫的故事不復雜,都是以女性為中心,在自己和母親身上找靈感,故事和人物都起源于生活。在她82歲的高齡時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聽了后,元舜媽分享了自己最近在通讀《易經(jīng)》100,每天自己都會完成通讀,自己都是利用碎片時間完成的。為了在參加指導師培訓可以達到100遍,每天都在非常的努力,特別的有動力。也通過在這個過程的學習,發(fā)覺《易經(jīng)$越來越有意思,讀的越來越順暢,越來越愛。如果沒有去實踐,自己肯定不會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所以碎片時間利用起來真的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只要你有心,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