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
春天的時候奶奶說,春捂秋凍,春天正是長個的時候,得多吃點。夏天到了,奶奶說天氣熱食欲不好,容易瘦,得多吃點。入秋后,天氣漸漸轉涼,進入了奶奶口中的貼秋膘季節,不僅要吃還要補。而后冬天來了,不吃多點怎么有能量抵抗寒冷呢,所以,一年四季都是奶奶嘴里應該多吃多補的季節。
北方的冬天寒冷又漫長,從國慶后開始轉涼,直到來年三四月份才能脫下冬衣,印象中小時候的冬天比現在冷太多,一家人圍在爐灶邊吃吃喝喝,天寒地凍的冬天是家里廚房最熱鬧豐盛的時候。
剛入冬的時候,家里會開始買羊肉買羊骨頭買羊排,順便說一句,我吃東西的范圍在一般北方人中還算是比較廣的,羊肉不膻會覺得不好吃,蔥姜蒜香菜這些基本的就算了,兔頭兔肉、鴨頭鴨脖是零食,肥腸、黃喉、毛肚、血塊絕對是摯愛,以及每次吃火鍋時我都會試探性問同事們可不可以點豬腦,然后被他們拍死說不可以。這絕對得意于這么多年家里的培養,絕對不錯過任何美食的可能!
爺爺會用一口類似像壇子形狀的家傳黑鍋把所有羊骨頭和羊排都放進去大火熬煮,直到熬成奶白色的羊肉濃湯留著備用。新鮮的羊肉留著切丁,因為羊肉特有的味道,需要用油炒才能壓得住,奶奶會配上紅白蘿卜丁生炒大燉,入冬后新鮮的最扎實的紅白蘿卜的蔬菜甜味深深浸入了羊肉的油脂和獨特的肉香,配上家里奶奶手工釀的豆瓣醬爆炒,我只能說,開吃吧,孩子們。
除了羊骨頭熬湯,新鮮羊肉用來炒菜,剩下的羊雜絕對是最愛,煮好了之后簡單腌制切絲存放。小時候家里沒暖氣,五六點鐘起床迷迷糊糊洗了臉就坐在廚房爐子灶臺方便取暖,家里人都沒起,就我和爺爺兩個人。我睡眼惺忪,趴著看爺爺做早餐,由于熬好的羊骨頭湯太肥,他會一勺羊湯兌半碗水,同時把羊雜和羊肉切碎放入煮沸,簡單加鹽調味,撒上蔥花和香菜,點點兒白胡椒,配上從爐子里拿出來家里手工打的芝麻燒餅,簡單烤熱。
這是我小時候冬天早上最常吃的早餐。和爺爺兩人都坐在灶臺旁邊,一老一小,一人半個燒餅一碗羊湯,沒有太多話,卻是我們倆在那幾年單獨相處最多的時間。
剩下的羊油,奶奶會混合著面粉、芝麻、花生、核桃仁、炸蔥花、炸蒜蓉、炸姜末等許許多多瑣碎的雜食混合,再加以香料調味,糅雜在一起用爐火炒熟,晾涼。這種炒好的羊油面粉,我們叫作油茶,可以直接用水煮來吃,煮熟的成品外形上看更像是一種特殊的粥食,但一口吃下去,口感獨特又豐富,熱乎乎的面糊里混合著各種酥脆堅果干果雜食,又混合著羊油濃郁的味道,糅合在一勺里。直到現在,奶奶年紀這么大了,還是會找機會炒一些給我帶走吃,其實炒油茶面特別辛苦,要坐在煤火爐子面前一鏟子一鏟子的翻炒,忍受著油煙的嗆鼻和辛苦。深夜加班回到家,燒開一碗水,加兩勺油茶面,煮沸,丟兩片青菜,加一點點辣椒醬,一個人抱著碗看著電視,一勺勺吃,每吃一口的味道都是家。
過冬這出劇每年都會以春節作為壓軸戲而走向巔峰,從立冬吃餃子,臘八吃臘八粥直到小年開始,家里的廚房和儲藏室會開始塞滿各式各樣的吃食,其實爸媽勸過很多次,現在不是從前,年三十超市也都買得到各種食材,不需要提前準備這么多食物,有時候吃不掉還會浪費。
但爺爺奶奶這樣過了這么多年,家里一群孩大娃小張口吃飯等著過年的日子,讓他們習慣了過年一定要紅紅火火,一定要團團圓圓,一定要更加豐盛更加完滿。這是老人家這么多年對家的的一種重視,所以我們也就默認了,爸媽也開始接起了重任幫他們準備。這幾年雖然準備東西的量少了很多,但花樣確實一點都沒少。
傳統的炭火銅鍋涮羊肉是必不可少主菜,各色醬料一定是老人家親手調制的。山楂排骨、冰糖燉山藥、八寶甜飯一直都是媽媽和小姑的最愛,還有北方傳統的炸酥肉、福祿肉、獅子頭、黃燜雞、糖醋魚都是我爸的看家本領拿手菜。這兩年回家,吃團年飯的時候試著做過冬陰功、麻辣蝦和土豆泥作為小吃給評委們換口味,算是廚藝世家的接班人還有那么點潛力的小小表現。
每年初一早上,爺爺奶奶恨不得六點鐘就起床,其實現在真的很少人會來起早拜年了,他們兩位卻還是穿著新衣服,把客廳的瓜果糖煙擺好,氣氣派派的坐在正廳等著。可能過了八點鐘,才會有人來拜年,說上一兩句吉祥話就走,甚至每年說的話基本上都一樣,可就是那么個幾分鐘,那個大年初一的早上,對他們兩位來說,是我們家一年最重要的時候,是他們作為大家長對家的定義的重要維護,是他們向外人展示“家”的最重要場合。
上大學時候,看過一部TVB的家庭劇《誰家灶頭無煙火》,非常傳統港劇的風格,一家人吵吵鬧鬧過日子,每次都是在飯桌上發生爭執矛盾,又都在飯桌上重歸于好。一年到頭,一家老小,都是圍在灶頭周圍,過自己的煙火小日子。
搬家幾次,每次看房子都需要看廚房,加班晚歸,一個月也很少在家里吃一頓飯,但總有爸媽來的時候,總有自己想家想煮個面的日子,下班回家無論多累多晚,能夠一起吃頓飯是最暖心的時候。一年到頭,灶臺煙火,廚房的溫度定義了家的溫暖。廚房的深度代表了家的厚重。廚房的傳承除了各色廚藝,更多的是傳承家里的愛。
謝謝在這樣的家里的長大(雖然我一直不爭氣沒吃胖,希望繼續),一樣想要打造有家里味道的廚房,給未來的孩子。
另外,關于美食的探索,必將耗盡此生精力,絕不停歇
以上
我是安先生,見字如面,愿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