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很久沒有寫過長篇的文字了,高中的時候每次動筆都有種隨心而至的感覺,控制著華麗或質樸的文字使之交織成文章仿佛是一種本能。后來堅持寫過一兩年的日記,一開始是記敘日常,整理心情。到后來是為了堅持而堅持,日日乏善可陳。再后來,連筆都不怎么拿了。
每一次心潮起伏,每一段有趣的旅程,每一個路過我生命的人,在掀起波瀾后又隨著時間消失。偶爾回想起一些吉光片羽,會沾上一點小確幸的喜悅,然而再順著它們回憶,又會發現這些記憶像是落滿了擦不掉的灰,再怎么看也都已經很模糊了。
有幸說服自己加入007,那就從現在開始,去做那些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吧。每次在猶豫怠惰的時候,記得推自己一把,走出舒適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的第一篇文章,就從這次旅游的隨筆開始吧。
一直想去甘肅的西北邊走一趟,七彩丹霞的張掖,從來只出現在新聞聯播里的航空航天之城酒泉,神秘的敦煌和塞外戈壁。最后綜合考慮時間和同行人的興趣,我們選擇了敦煌作為本次旅行的目的地。
去之前重點了解了一下莫高窟。首先發現的是一個顛覆常識的認知:莫高窟的上級直屬部門是文物局而非旅游局,因此它并不是我們認為的5A或4A級景區,也有人戲稱這是“本科不評少先隊長”。由于壁畫的消亡是不可逆的過程,而過多的游客會加速這一過程,因此莫高窟采用的是保護式展覽方式,需要提前在官方網站注冊并預約場次才能順利參觀,且每日人流量有嚴格限制。
很多游記和評論認為,去莫高窟如果不做功課就白聽一耳朵,純屬白瞎這一趟。并且從保護文物遺跡的角度來說,這一趟熱鬧看下來相當于是在用壁畫所剩不多的生命做基礎科普。這么一聽,我多少還是有點心疼的,因此趕緊上圖書館借了幾本介紹敦煌歷史的書和敦煌壁畫藝術的畫冊來給自己補補課。
看的內容零零落落,不過填補了一些從來沒聽說過的新知識,比如:專門有一個叫做敦煌學的學科,研究的就是敦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西漢設立河西四郡,其中之一就是敦煌,而玉門關和陽關也是那時設立的;壁畫的下方或者甬道內會繪制縮小的男女供養人的畫像,而供養人即為出資捐建洞窟和佛像的信徒,權貴大族甚至會培養大量的工匠專門繪制佛教壁畫,而自己及家族成員也會被繪制成等身的供養人畫像,永遠保存在壁畫上,最典型的就是曾任節度使的張議潮夫婦與曹議金夫婦;飛天的形象是由八部天龍中的乾達婆和緊那羅演化而來,在佛教中地位較低;菩薩的性別是在唐朝才逐漸由偏男性化轉為偏女性化的;莫高窟的第一任守護者王圓箓是一個道士,也是他發現并變賣了大量藏經洞文物使之流失海外,但他的初衷是為了修護莫高窟的洞窟和壁畫,因此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
帶著零星的了解和滿腹的向往,我們出發前往敦煌。
D1
從蘭州出發,坐了一夜的火車,總算到達了敦煌。我們去的這幾天正趕上升溫期,抵達的當天早晨才十度上下,到離開時已經是三十多度了。順利聯系上了早早等在車站門口的司機師傅,吃了一碗牛肉面之后就開始了我們的旅程。
敦煌的旅游通常分為東線和西線。東線靠近市區,包括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和莫高窟景區。西線上的景點散落的廣袤的戈壁灘上,一般是跟團、自駕或者包車。
(地圖周圍的字都是行程計劃的草稿)
常規旅游的西線線路是:市區-西千佛洞-陽關-玉門關-漢長城-雅丹魔鬼城-市區
我們做了一點改動,決定把需要叉出去又折回的陽關放在最后,夜晚返回時直接住在陽關,看完日落,再親眼看一看銀河:市區-西千佛洞-玉門關-漢長城-雅丹魔鬼城-陽關
在去到第一站西千佛洞之前,我們先經過了敦煌古城,一座仿古影視城,在這里,大漠風情初露端倪,但是并不推薦過多停留,因為更有意思的在后面等著我們。
敦煌地區遺留的佛教壁畫和雕塑極多,其中最著名的幾處便是莫高窟(又稱千佛洞),西千佛洞,榆林窟等。
西千佛洞的參觀形式與莫高窟相似,都是十幾二十個人分配一位講解員,由講解員隨機選擇洞窟,開門帶領游客參觀。我們遇到的講解員衣著樸素,乍一看像一個端著茶缸在路邊一邊搖蒲扇一邊圍觀別人下象棋的普通中年人,但進入洞窟開始講解之后,他整個人氣場就上來了,從西夏時期的壁畫特征講到十月革命后流竄的沙俄強盜對洞窟造成的損毀,從石窟佛雕的建造過程講到敦煌的歷史文化變遷,從巖層的地質結構講到黨河水庫改道形成的影響,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繼續前行,我們一路穿越玉門關路過漢長城,首先去到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參觀。因為這里常年人煙罕至,且風沙刮過被風化的沉積巖時會發出似鬼哭狼嚎的呼嘯聲,因此又被稱為雅丹魔鬼城。由于景區面積較大,因此進入景區后,所有游客將統一乘坐大巴前往具有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巖石群進行游覽。最壯觀的就是“西海艦隊”了,成百上千的巨大風化巖石群如同歸航的艦隊乘風破浪而來,十分震撼。整個景區游覽價值極高,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景區開發至今十幾年過去了,開放的景點僅僅是門口宣傳地圖上不到四分之一面積。大巴車把游客挨個拉去景點遠遠地看一眼,一個景點給五到十分鐘拍照宛如打卡簽到,景區分配的隨車導游講解時也帶著一種愛聽聽不聽滾、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有氣無力。一圈游覽下來,整個人感覺像氣球被放了氣,好端端一個4A風景區,明明有著千奇百怪綺麗詭譎的風景,卻被隨意打扮一下就推出來見客,讓人心里憋屈得慌。
而返程時回到的玉門關景區則大不相同,景區負責人員走不走心一眼就能看出來。玉門關又被稱為小方盤城,在它的東邊幾十里是古河倉城,又被稱為大方盤城,在古代都是用作屯兵的。玉門關景區是由玉門關博物館和小方盤城遺址組成,游客到達景區后先游覽博物館,再在戈壁的砂礫上步行一段路程才能參觀遺址。博物館建造得比較有現代藝術氣息,展覽的內容也緊扣玉門關的歷史,重點從軍事文化等方面介紹了這一片地區。小方盤城遺址相對要簡陋一些,畢竟上百年過去,當年屯兵上千的地方如今只剩下面積不大的一圈泥坯城墻,讓人感慨。
傍晚七點,我們來到了陽關景區。由于路線與其他游客的常規西線安排不同,此時的陽關景區空無一人。在得知關門時間以太陽落山為準后,我們興奮地開始參觀在夕陽下由于空蕩蕩而顯得有幾分寥落的陽關。照例是先看展館博物館,然后一路走走停停,最后乘坐景區電瓶車上了烽燧遺址。夕陽無人時看長亭,看歸家的駱駝隊,看孤獨佇立千年的烽燧,有種難以描述的蒼涼。
晚上住在陽關鎮附近的山莊,就在景區腳下,本來打算看一看繁星銀河,不巧月亮又大又圓,只能作罷。
D2
根據網上的景點介紹和部分游記的記錄,第二天我們原本計劃在陽關鎮附近游覽沙漠森林公園和渥洼池,不過關于這些景點的介紹十分虛無縹緲,有的地方甚至完全搜不到信息。好在我們請的師傅是陽關本地人,有他介紹我們才知道是什么情況。
陽關鎮原本有沙漠森林公園,有一個圈了戈壁和森林準備做休閑娛樂的山莊,有葡萄酒廠,可惜最后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流產夭折了。壽昌城遺址如今荒草蔓生,連本地人知道的都不多。渥洼池倒是還在,湖水碧藍,映著天空。湖里還有幾家野鴨,大鴨子帶著小鴨子游成一團,時不時扎下水面捉條魚。渥洼池的對岸就是南湖自然保護區了,據說是很多鳥類的棲息地,還有野生黃羊出沒。
感覺陽關這個地方挺可惜的,旅游資源豐富,有心發展好好做的話敦煌西線游完全可以擴展成兩天,專門放一天在陽關,其他景點的行程也不用太趕,目前大部分西線游都是早晨出發,半夜才能回到市區。而陽關不光有歷史文化遺跡和出色的自然風光,還有大片大片的葡萄種植區,非常適合參觀采摘葡萄再來吃個農家樂。
下午回到市區修整一下,我們打算等六點過了太陽溫和一點再出門前往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然而這里的日落時間是21:00,當我們七點鐘開始爬沙山的時候,依然被沙子燙成了糖炒板栗……頭上是白而烈的陽光,腳下是又陡又滑使不上勁的滾燙沙坡,我們幾個險些爬出心律失常來。幾十米高的沙丘我們花了半個多小時才頑強地登上山脊,不過站在上面看遠處連綿不絕的沙丘,再看看下方蔥郁的月牙泉,可以說是非常有成就感了。
西邊的太陽還沒有落下,東邊淺藍色的天空已經出現了月亮的輪廓。向陽面的沙丘滾燙,而背陰處的沙丘被風吹得平平整整,踩上去也是意想不到的冰冰涼涼。好不容易上來了舍不得輕易下去,于是我們準備明天再來看月牙泉,今天就待在沙丘上等日落。景區門票三天有效,出口處會做采集面部信息人臉識別,之后直接刷臉入園,非常科學高效。
D3
上午的安排是二刷鳴沙山月牙泉,不過沙山是再也爬不動了
下午在月泉小鎮避避暑,畢竟陽光毒辣,喝幾瓶西涼果飲菠蘿啤,吃一吃特色的紅柳烤肉,羊肉有肥有瘦,不光沒有膻味而且吃不膩,離了西北就吃不上了。
晚上才是重頭戲。敦煌有三部盛大的舞臺表演劇,分別是情感細膩講述親情愛情的《絲路花雨》,場面宏大的歌舞劇《敦煌盛典》和以獨特手法展現敦煌歷史文化的《又見敦煌》。其中《又見敦煌》出自《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又見平遙》的導演王潮歌之手,猶豫了一下還是選擇了《又見敦煌》,畢竟《印象劉三姐》非常精彩,后來真是十分慶幸做出了這個選擇,另外兩出劇目是否精彩我無從得知,但如果錯過了這一部,我想此次敦煌之旅將會留下莫大的遺憾。只可惜沒能多留兩晚,補全余下兩出劇。
《又見敦煌》是在自己專屬的特制劇場演出,演出分為好幾出不同場,內容豐富多樣,表現形式各異,觀眾需要根據提示行走輾轉于不同的場地來進行浸入式地觀看。不知道是舞臺效果太過震撼,還是音樂的感染力太強,亦或是厚重的歷史讓人無法自禁,整個上半場都忍不住在流淚,如果有機會,衷心希望能夠看一看王導演的其它作品。
D4
最期待的莫高窟之行就在這天。一大早起來按預約的時間提前趕到,取了票之后先觀看了兩段長長的莫高窟介紹電影,可以看出管理處的負責人們為了讓人們盡可能多地了解莫高窟、不虛此行,下了很大的功夫。之后分批乘坐景區大巴前往莫高窟的石窟群進行參觀。
此前曾經從多方聽說莫高窟的講解是一大特色,講解員個個熱愛歷史文化且身負絕學,講解時旁征博引引人入勝。然而我們懷著莫大的期待,卻遇到個讓人大失所望的宛如bug的導游。莫高窟在淡季時,每隊游覽洞窟12個,旺季為8-10個。這個導游不光給我們扣到了7個,甚至最重要的涅槃窟只進去了半隊人就催著大家趕緊出來往后走。一路的講解嘰里咕嚕含糊不清,帶著一種背書般的倉促與不耐,不交流也不回答問題,甚至最后直接把我們帶出驗票區,連再回頭蹭其它隊伍聽講解的機會都沒有了,簡直讓人眼前一黑。
實在無法容忍期待了那么久,精心做好準備做足功課的莫高窟之行被糟蹋成這樣,簡直是此行唯一也是最大的敗筆,我只能上游客服務中心寫了一段長長的投訴差評,可惜忘記了講解員編號,只記得時間和形貌特征,希望園區能夠妥善解決吧,簡直害群之馬。
上午不愉快的經歷已經過去,下午的行程還要繼續。如果時間充裕,推薦大家花1-2個小時看一看敦煌博物館。博物館雖然不大,但是館藏豐富,很多藏品都是其它博物館沒有的,還比較有意思。敦煌歷史博物館旁邊,是還沒有修建完成的敦煌自然博物館,再旁邊是市圖書館和文化館。正好離火車發車還有些時間,于是決定走進圖書館看一看。挑了一本王安憶的《長恨歌》,好久沒有靜下來看一些字里行間有韻味的文字了,文化快餐吃得多了,好像失去了細細品讀的耐心,只會簡單粗暴地吃淀粉做的人工蟹棒,而怠于去自己動手剝一只只黃滿膏肥的螃蟹。
不那么完美的收官,有點悵然若失,不過依然是一段美好的旅程,期待下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