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印象里勾勒這座城,是尚在小學時,老師讓我們品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為首的《道士塔》與《莫高窟》,就著那泛黃的扉頁,讓人很是印象深刻。“我們,是飛天的后人”——遠在西北塞外的敦煌,究竟有著怎樣一番跡象?
我不記得當自己真正踏上這片幻想了多番且憧憬了許久的茫茫大漠時究竟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境。激動?驚訝?難以置信?或是妙不可言?……然而,我對敦煌真可以說是“久仰大名,如雷貫耳”。我在書里讀到過敦煌,我聽別人談到過敦煌,我也看過不知多少敦煌的繪畫和照片。心底里頭夢寐以求的風景,如今一下子看在眼里,印在心中,“相見翻疑夢”,我似乎有點懷疑,這是否是事實了。
敦煌的魅力,敦煌的神秘,是我無論用多么繁縟華麗的語言文字都無法描繪、無法形容的,我就在這樣一個仿佛遠離塵市且彌漫著古代和異域氣氛的沙漠綠洲中生活了好幾天。
就是這塊土地,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她一頭接著漢唐盛世,一頭連著西方文明;一頭接著長安城,一頭連著波斯灣……東西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便在這大漠荒灘上,撞出了一個光華燦爛的敦煌。似乎從誕生那一天起,敦煌就注定是一個博大而幽深、顯赫又獨立的存在。它那豐富的宗教藝術、繁復的歷史演變、獨處黃沙的落寞與繁華、超越千年的沉重與曼妙,都是她迄今為止令人著迷驚嘆的由頭。多少次,在我的夢中,她顯得那么近,又是那么遠。當自己真正站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時,放眼望著遠處的萬里黃沙,思緒如廣袤的大漠一樣無邊。
盛夏的敦煌,太陽在上午五點從三危山中升起后,直到晚上十點,才從鳴沙山背后落下。不辜負盛夏驕陽的禮贊,我們將時間發揮出了它最大的利用價值,決心在太陽下山前走完計劃好的所有行程。人的確很奇怪,有時明知道前面要遭受磨難,卻偏要去做。是崇高的信念和遠大的目標,成就了人類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還是冥冥中總有什么在前路指引?
“雪嶺干青漢,云樓架碧空。重開千佛剎,旁出四天宮。瑞鳥含珠影,靈花吐蕙叢。洗心游勝境,從此去塵蒙。”敦煌,在藏經洞發現之前本無聲,只空留得幾個出家人的暮鼓晨鐘。遠處鳴沙山的一處斷崖上露出一座多層的木構古建筑,旁邊布滿一層層的洞窟,但是崖體下部均被窟前茂盛的樹林遮擋住了,樹林前則是由南部遠山處延伸而來的一道河床,河床中流淌著幾股清澈的泉水。
靈魂可以像風,但風的背后是一種來自內心的強大引力,自由的烈焰烘烤著每一個人。莫高窟,就是每個人心靈深處那一縷冥冥中的底蘊。它的觸動,是全身心顛覆不滅的癡狂與夢幻。
我沒有在哪個地方看見過這么多的古代壁畫珍品,我已然忘卻一切,陶醉在這壁畫的海洋之中。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唐代,五代、宋代、西夏、元代,整整十個歷史時期的作品,是千年的積累,杰出的創造。古代中華民族的智慧和魄力,在這里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異于妖艷與凄涼,莫高窟以其獨有的渾厚聞名于世。它積淀了一千多年的風沙,撐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朝代的興衰、歲月的輪回、生命的存亡……莫高窟中,有辛酸,有甜美,有苦澀,有輝煌……一座石窟,一個世界;一孔洞穴,一截歷史。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薩,千手的觀音、飛天的女神,反彈的琵琶、懷抱的胡笳……哪一樣不讓人沉迷?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然而,我去敦煌,不全是為了莫高窟。自己心里明白,其實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鳴沙山。
“盛夏自明,人馬踐之,聲震數十里?!优攒Q高峰,一齊滑落,其沙鳴吼聲如雷”,這是《敦煌錄》中一段關于鳴沙山的文字。
曾在夢里見過許多回的鳴沙山,在這一刻卻忽然變得不那么真實。曾有過千姿百態的想象,可就沒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竟能聚得如此剛硬、棱角分明。紅、黃、白、綠、黑五種顏色的沙粒在夕陽下熠熠發光,十分壯觀。天上的月有陰晴圓缺之變化,而沙月卻只有明凈和碧清;時令氣節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沙山卻只有漫下,聳起和自鳴。一切依舊是這樣安靜,像春光一樣悄悄地靜寂。溪水在流,杏花在落,有些被水帶走了,有些落在細黃的流沙上剛停留下來,一陣微風又把它們帶走了。
月色迷茫,星星深遠;亙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涼的風,從沙底一絲絲地透出來,那個時刻,我相信永恒。也算有幸,得以走了回鳴沙山。聲聲駝鈴,在大漠上遠去;鳴沙山,卻無言。
每一個中國人,凡是讀過些許詩書的,都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會陌生。山水詩人王摩詰這句千古傳頌的佳句,使我對“陽關”萌生了幾分敬畏。遠處沙磧沒入一片迷茫中,黃沙漫漫的荒漠里,佇立著一座孤獨的“城堡”??匆娝闹胁唤澏?。面朝著陽關的遺跡,覺得跟自己幻想的風光,太不相同了。難道是它當時的容顏,被嚴酷的時間全部磨損了?我甚至懷疑起來,這真的是昔日的陽關嗎?或者原來就只是詩人的吟詠,使它在后人的印象里,變成了海市蜃樓似的幻影?如今的陽關,像是一座卸去了屋頂的窩棚,孤獨地蹲在藍天和白云底下,靜靜地思忖著自己歡樂無度的青春,默默地哀嘆著自己衰老凋零的遲暮。是啊!有多少年了,它被沙漠里的風暴敲打和剝蝕著,使自己矮小的身軀,到處都顯得坑坑洼洼,憔悴不堪,哪里還有絲毫雄壯的氣息和浪漫情調?
四面風沙飛野馬,一潭云影幻游龍。敦煌,一顆似乎被遺忘在西北大漠的夜明珠,曾經絲綢之路的要塞,如今卻像是被莽莽蒼蒼的黃沙翻去覆來的呼嘯著。她在邊遠的塞外沉默、佇立、等待、目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邊緣不是世界結束的地方,恰恰是世界闡明自身的地方。人類歷史走了千萬年,并沒有走出多遠,時間的深度就在眼前。偉大和永恒的東西都是沉默的,比如天空太陽,月亮星辰,比如祁連昆侖,黃河長江……沉默是偉大和永恒者的語言。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敦煌也是偉大與永恒的,它也沉默著。
我們,是飛天的后人。面對遼遠無邊的大漠,心是飄然的,人也因此而空靈自明。在那里,在沙漠、戈壁、綠洲和流淌千年的梵音里,我們得以洗盡鉛華,除卻煩惱,充分享受靈魂的充盈和自由。
就讓我把自己的身軀帶走,把心留在敦煌吧!人生如逆旅,安處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