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學習的定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以解決一個工作中或生活中的難題為目的著手學習。你需要勤加練習,有時候需要向名師求助。
確立自己的明確目標
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一般為能持續輸出能量的目標分為兩類:一是興趣。你做某件事做的很快樂,充滿了未來的向往,自然而然會堅持做下去。二是任務。任務驅動學習,簡言之學習是有用的,有效力的,能解決工作中或生活中的問題。以教為學,學以致用或者是工作中的職業強迫都是促使我們學習的動力。
首先你學習的時候不要將自己作為簡單的學習者,而是要知識經過大腦的思考與分析,理出邏輯順序之后再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
許岑老師曾說過一個例子:他跟著羅振宇招聘英語教師的時候,一個來應聘的女老師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女老師既能教英語又能教日語。原本她是不會日語,但是她一邊自己報了零基礎日語班一邊現學現賣反過來教著日語課。一期班教教下來,她的學生對她很滿意。
帶著任務去學習,就像上學時期預習找出困惑點一樣重要。沒有任務也要自己制造任務來貫徹高效的學習。你在心態上要有一種自覺,自己來聘請自己。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自然主義學習方法:自然主義注重文本本身,表面上的樣子,核心是模仿。
適用范圍:語言,樂器,書法等
結構主義學習方法:透過表面看本質,側重結構和交互關系的認識,核心是創造。
適用范圍:醫藥學,經濟學,藝術等
有些人的高校學習時間在清晨,有些人的高效學習時間在晚上。
學習初期就要仔細觀察自己,了解自我的作息與大腦習慣,然后在操作中慢慢地調整。
先大體制定用何種主義的學習方法,之后再根據自身具體調整,直至調整到最佳狀態。
練習不必顧全大局
學習速度和效率的提升理論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避免無效學習,第二個是盡可能通過更好的學習方法來把有效變成高效。
讀書的時候永遠有一群人只要上課好好聽講不怎么寫作業但是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而相反的是一群人看起來永遠都在刻苦學習永遠都在做卷子但是怎么都考不好。這就是高效學習和無效學習的差距。
我有一次問我們班的數學第一名,為什么每天都玩兒。他說:“老師布置的作業不要傻兮兮的全做,沒聽懂的才需要做題鞏固完善理解,聽懂了就抄答案好了。”
雖然他的話我不敢茍同,但是高效學習者的清楚規劃學習任務的特點可見一斑。
所以避免無效學習的辦法就是首先確立一個最終目標,將其拆碎分解為一個個容易完成且堅持的小目標。針對那些細節進行有規劃的反復練習。不要一開始就照顧全局。
就像高考之前背單詞一樣永遠只背到“abandon”后面的單詞翻都沒翻過。天天背天天忘。你應該每天背20個,輕輕松松,在周末的時候反過來進行復習和聽寫。這樣就算背不了太多高難詞匯但起碼積累了很多單詞量的熟悉度。
再比如彈吉他演奏樂曲,每次都從頭彈到尾,中間不熟悉便糊弄過去,這樣的效率很低,進步不明顯且浪費時間精力。你應該每天都練習不一樣的小節,完全彈對之后便接著練下一節,最后在串聯起來就是一首無錯誤的樂曲了。
基于現實碎片化學習
帶著困惑和問題去執行碎片化的學習,最終的效果一定要把這些碎片給鏈接起來。
現在的搜索很方便,我們要有效的利用起來,一旦遇見問題就進行搜索,然后按照其方法執行一遍之后檢驗其是否真實有效,之后便歸入自己的知識系統之中。這樣的方式是高效有用的。
成年人經過了十幾年的教育和一定的社會實踐已經積累屬于自己的知識系統,就好像一棵大樹已經有了樹干和樹枝,之后在生活中工作中遇見的問題就好像是散落的樹葉。碎片化學習要枝繁葉茂。需要見縫插針擠出更多時間來學習,這樣學習效果為佳。
及時反饋獲得進步
及時反饋是高校學習的保證,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反饋你的學習就可能原地踏步一成不變。
比如初中上物理課一樣,聽老師講的時候全都懂,輪到自己做題的時候一腦子漿糊,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結果滿卷子紅叉叉。這就是沒有得到及時反饋的后果。
及時反饋的獲得渠道有三個:
一是專業的老師指導,這是最高效最客觀的一種方式,但也最費錢。有名師指導便會少走很多彎路。
二是同學朋友的評價,這個呢就是變相給自己增加自信心的方式,作用不大。因為大多數朋友同學都是會顧及你的感受而來沒這良心夸獎,一種結果是你備受鼓舞繼續進步第二種結果就是一錯再錯一條路走到黑。
三是自我檢核。首先練習到一定程度出學習成果,然后進行輸出和應用。就像自己改自己試卷一樣帶著認真客觀的態度去神和自己的學習成果。你可以通過錄音錄像出教程等方式來進行自我檢核。學習演講或者樂器,就可以錄音,然后對比原樣進行糾錯總結。以此類推。這種方法比較消耗精力但是充滿了成長的樂趣。
小結:大道理我們都懂,方法論我們也知道。我們只需要跨出第一步,即使后面會有很多問題我們都會想辦法解決的。實踐出真知,只要你敢做,所有的一切都會迎刃而解。Just? to? do? it !(部分內容摘自許岑精品課《如何成為有效學習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