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影響的是一個人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同時,閱讀既是一個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過程,又是一個人心靈自我觀照過程,即通過閱讀來反芻自我、提升自我,從而養成內省和深思的習慣,這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 學校和老師當然理解閱讀的重要性——有越來越豐富的閱讀活動、越來越精彩的閱讀教學。好的閱讀課往往能讓學生動手創造、動嘴表達、動腦思考,那么,想知道如何通過閱讀課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閱讀課程中來嗎?
朗誦
??????? 朗誦一般對應詩歌散文類文學性較強的讀物,這里并不是指所有詩歌散文題材的讀物都需要通過朗誦來閱讀,只是此類讀物大多值得學生細細品味。比如詩歌具有感情濃烈、富有韻律、文學性強、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等特點,而閱讀散文要注意它的韻律,聆聽詞句前后的聲音,還需要從隱喻或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中獲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
??????? 文學家的作品,要充分運用這種接受語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們的聰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寫作技巧。由于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切身體驗,準確的詞語概念,生動的語法修辭、巧妙的構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寫、嚴謹的邏輯序列、優美的韻律配置等不知不覺中啟迪著我們的思路,豐富我們的想象,從而使有聲語言盡可能完美地表現出經典作品的精妙。隨著表現力的提高,辭不達意的現象就會越來越少。
講述
??????? 適合歷史性、故事性讀物。閱讀不僅僅是閱讀書目本身這么簡單,閱讀之后的總結概括和思考往往更能檢驗學生從書中到底汲取了多少“養分”。講述這種形式需要學生在通讀書籍后對內容消化理解,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因此,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記憶力、理解力等等,而且當學生通過講述的方式讓其他同學聽到時還能比較直接的引起其他同學對于此書的閱讀興趣。這種方式除了調動講述的學生本人“動嘴”之外,還能調動其他學生“動耳”。
辯論
??????? 讀哲學類、社會人文類的書籍時可以取其中某些探討空間較大的點做辯題。不要覺得閱讀跟辯論沒什么關系,思辨往往就是在閱讀中產生,而辯論又需要學生回歸閱讀去尋找論據來論證己方的觀點,一來一回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 通過辯論,讓學生們了解事物的多面性,拓展自己的閱讀思路,培養邏輯思維。課堂辯論可以不局限于標準的辯論賽機制,而可以老師自擬規則,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辯論中來,鼓勵學生引用自己閱讀所得進行辯論。
表演
??????? 表演是一種綜合藝術,要求“小演員”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形象塑造能力,對劇本的理解和對角色的感悟能力等等。而讀物本身并不是劇本,要變成劇本就得先對讀物進行閱讀、理解,使學生在大腦里“演”出圖像,這才達到了閱讀的效果,做到表演與閱讀結合,促進對讀物的理解、感悟、想象,豐滿人物的形象。
??????? 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改編讀物中的故事情節編寫劇本,條件允許下盡量多的為學生提供道具。這是一個很有挑戰的課程設計,而效果往往也最為明顯,通過改編劇本學生不但鍛煉了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所閱讀讀物所蘊含的思想和內涵。
寫作
??????? 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好的書籍總是能夠給予閱讀者以一定程度上的感悟。而在寫作上,有所感才能有所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寫。
??????? 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在看書的過程中,當遇到能引起自己情感共鳴的語句的時候,一方面當然是及時地摘抄下來,而另一方面,不妨教導他們在那些句子后面寫上自己的閱讀感想。看書吸收書里面的知識是一種能力,而用自己的語言將心中所感所想通順流暢地表達出來,這更是一種能力。巴金不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嗎?“只有寫,才能寫得更好”,勤學也總是和巧練連在一起的。
??????? 讀書寫作兩相顧,學生才會成長為一個深刻的人!
??????? 當然,有些閱讀課堂里老師教學思路更加開放,比如:讓學生將讀過的書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不要覺得這只是一種新鮮的教學形式,其實閱讀可以刺激人大腦的左顳葉皮層(負責語言感知)的區域,而右腦是圖像腦,側重于處理隨意的,想象的,直覺的以及多感觀的影像.右腦是通過圖像進行思考的半球,所以能夠將語言變成圖像進行思考和記憶。左右腦雙開發,是不是有點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