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催婚到底在催什么?
昨天收到這樣一條留言:“過年在家,家里所有親戚都在說閑話,猜測我是不是不正常,怎么年過30還不結婚?而父母因為不堪他人的一輪,在團年飯桌上辱罵我是個‘喪門星’!我到底做錯了什么,為什么關乎自己幸福的大事,要被他們不負責任的議論?”
是呀!遲遲不結婚的人到底做錯了什么?大多被催婚的人過年回家大致是這樣的景象,所有人都在輕描淡寫地給一件,沒人會在意,自己討論的,是關乎他人終生幸福的大事。月離譜的話說起來越爽。畢竟對于絕大多數人講,能夠以夠來人的身份,來指點別人的人生,機會太難得。
催婚其實是父母害怕自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眼光被世俗落下。
“落后”是絕大多數父母最怕聽到的對自己孩子的評價。于是快點吃飯、快點睡覺、快點起床、快點寫作業、快點考出好成績,快點考上好學校,快點找到好工作,快點找對象,快點結婚,快點生孩子……被家人催促的一生,更多是在思考如何快速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讓家人安心。自己畏懼什么,缺失什么,需要什么……那些關乎自我認知的思考始終是空白的。
社會婚姻觀越來越明顯的怪像是:還沒有看清自己,就急著練就看清對方的能力,找一個看似適合自己的人,并期望從對方身上獲得自己想要的,卻不懂親密關系中的獲取是相互的。
2
“只要一結婚你哪哪都安全。”
絕大多數的父母常常有“等我的孩子做完……就塵埃落定了”的想法,他們深信,只要孩子到了適婚的年齡完成婚姻,生活才算步入正軌。
結婚在父母眼中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父母多半擔心孩子老來孤身一人、凄苦無依,認為結婚便能獲得安全感,隨即兒女認同結婚生子,是獲得安全感的絕佳途徑。于是,義無反顧的投入一段看似親密的親密關系中,尋找安全的需要。當不幸發生,安全感的壁壘被打破,所有痛苦只有兒女來領教。
這時,催婚團又成了教導團。今天催婚的人往往跟明天婚姻遭遇不幸時,教導你不要離婚,是同一群人。
3
單身的你要先與自己結婚
曾有一位女性來訪者,離婚3次,重度失眠。在咨詢時,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這次我感覺很好,我想自己找對了人。”第3次離婚后,她一度懷疑自己一直都被錯覺左右。
怎樣才是感覺對了?就是與自己結婚的那種感覺。
不管富裕還是貧窮,你都將與自己永結同心。
這意味著你將愛處于現在狀態的你。
你不能對自己說,等你有一席之地時,我再給你結婚;
你不能對自己說,等你瘦下來的時候,我在和你結婚;
你不能說對自己說,你要是沒跟那個蠢貨結婚,我可能會愛你,但你跟他結過婚,那就抱歉了。
當你與自己結婚時,你帶著處于現下狀態的自己走過那條紅毯,愛現在狀態的自己。一個人若是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能明確自己適合什么樣的人,過怎樣一種生活。
不管疾病還是健康,你都會和自己結婚。
這意味著你接受并直面自己所犯的錯誤。
錯誤并不是失敗,除非你不從中吸取教訓,沒有成長。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生活不會直接給你你想要的,它給你人物、地點、環境,讓你自己去培養你所要求的事物。
最后,當你和自己結婚時,你將對自己始終相愛,至死不渝。
這意味著,你愛自己,就像你希望別人愛你那樣愛自己。
每個人都常感覺我自己只是半個人,希望找一個能填補另一半自己的人。能解決這個困擾的希望——要是沒人愛我,我就不完整。但事實是,你永遠都不能感覺到完整。
如果你與自己結婚后,一件重大的事情會發生:你能夠以全新的方式去愛。你能夠愛其他人,愛處于現狀的真實的他們,你以愛自己的同樣的方式來愛他們。
當你與自己結婚后,我更關注自己有何感覺,而不是對方對自己有何感覺。
不需要從他人身上尋找關系需要,只是將與自己的全部關系運用在與他人身上。而不是通過結婚,通過生孩子來獲得安全感,只是單純的享受一段親密關系。
催婚催生不了感情,卻能催成一段痛苦的親密關系。催婚的父母,希望你們不要將兒女的幸福當做滿足“經驗之談”的事物,避免世俗數落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