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孤獨一刀。文友們習慣稱我“刀哥”。其實,我也就是寫寫自己,寫寫生活,沒有什么過高的要求。而且一直擔心拙劣的行文會傷害到讀者的眼球與文思。
也許是刀的鋒芒吧,我想寫寫此次萬元征文后的感受,其實早在8月15日的時候我就寫了《石頭一樣臭的小說家》一文,就征文的結果作了一次預判。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去看看,當然那只是個小說,并不針對任何人,只是一種假設。至于對與錯,不作標準,權當笑談。
萬元征文已塵埃落定,與各種各樣的征文、比賽一樣,幾家歡笑,幾家愁悶。
永遠是那句安慰自己的話語: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因為比賽肯定有優有劣,不是自我笨拙,而是別人文筆比我更豐潤。所以這種內心勝利的方式一直伴隨著我,我并不認為有什么不好。
清晨打開簡書,卻在簡信里發現了一個作者的文字,文字中充斥著憤瞞。原因很簡單認為此次征文評審的不實在。
認真看完作者的行文后,發現作者并不是因為沒有獲獎而氣惱,而是因質疑被不屑的駁斥而憤慨。
確實,在征文稿出現在簡書眾人眼前時,各個作者都圍觀而來,躍躍欲試。
不沖著自己的文筆,也可以沖著那可人的萬元。
此次征文相比各專題各自為政的征文與活動,應該說規模更大、難度更大、獎勵豐厚,所以吸引人是必然的。從這點來說,它甚至可以代表簡書的一次有說服力的面向大眾的活動。
活動開展的轟轟烈烈,兩天一次的推佳,我也是在期待中閱讀。前一推比較緩慢,后三推在0點后就可以在主頁的頂端推薦欄里看到,最后一推相對比較慎重。但是被文友們十分重視的結果中卻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首先,評委赫然在獲獎名單之中。我在現實生活中參加了各種比賽無數,甚至我們縣市的職業七項全能比賽,獲得過冠軍。但是這些比賽當中,評委都是避嫌開來的。甚至有的比賽還要政審,要求評委的親人也不要參加比賽。當然在網絡世界里要這樣做確實比較困難,也沒有這個必要。
其次,大家都注意到了,其中有獲獎的作品是用小號進行的。為什么?你不愿意用真實的筆名來參賽,這其中一定是有隱情。要不哪個不知道,獲獎后名利雙收,筆名的關注與點擊量都會直線上升。從這個角度來說,您在隱蔽著什么?或者說您根本不需要過多的點擊量與關注,為什么會這樣?很顯明,您是一位大神。那么許多簽約作者,許多大神都用原筆名參加了?您為什么不可以?這就耐人尋味了。
第三,每篇文章有15000字以上。讀者心里都知道,閱讀這樣的一篇文章,不僅要花費許多的時間,而且更磨練人的耐心與毅力。如果文章不是真正吸引人的話,是不可能看完的。那么問題就來了,是不是所有的文章,評委們都全部看完。還是只看作者的名頭?然后草草結束你的評判。
第四,我相信每個此次參加征文的作者都是一樣的,想通過文章把自己最佳的一面展現在眾人面前,得到讀者的肯定,贏得更多的尊重。畢竟這是一次大型的征文活動。像我一樣,用了三天的時間,修改了無數次文稿,然后小心翼翼的投稿。這種心思,相信參加比賽的每個人都是心有感觸的。所以,當自己的文章得不到同樣認真的對待的時候,相信沒有一個人可以冷靜的。
因此,可以理解早上收到的簡信,作者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給沒有獲獎的作品作者發了這封信。雖然,我并不贊同這位作者的做法。似乎過于激進,但是我想作為簡書官方的一次大型的活動,如此草率完事,似乎不是大家手筆,充其量也就是專題征文的水平。
或許,不應該在此時附和該作者這樣的舉動,更不應該針對甚至與我是文友的一些獲獎作者。
只是我的初衷就是希望,在簡書里能夠看到文友們共同發展,一樣受到尊重。
剛進入簡書,讓我倍感喜歡的是,簡書里的不管是大神還是小白,都可以自由的交流,沒有束縛與局限。但是這次征文,卻讓我同樣領略到了許多現實中的潛規則。
如果是這樣,心里難受。
退出簡書又如何?只是一個平臺而已。大不了,到別的平臺,從頭再來。何況,我在簡書里只是一個小白,一個默默無聞的菜鳥而已。
只是與心不忍,在這里遇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文友。
結果已出,不好更改,這是事實。也沒有必要再做更改。
只好揮淚訴說,希望簡書官方,在以后的征文中慎重,慎重,再慎重。
別把簡書眾人的辛勞當兒戲。你知道,我們寫15000字,要用多少的心思與用心。
我很喜歡張信哲一張唱片專輯上的一句話:我揮揮別與你分手,卻要用盡我一生的氣力。
后話:
經過文友和參賽作者的一番論述,事情終歸有了一個說法。
簡書也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聲明:
聲明中二位評委各自選擇棄獎:
簡書在第一時間里解決此事的誠懇態度令人欣賞,而且我也不用擔心被封號,而退出簡書,更不用離開這個我喜歡的所在,離開志同道合的文友們。
二位評委其實都是我喜歡的文友,而且也一直拜讀著他們的文章,這次發文累及他倆,心里感受頗多的愧疚。二人的勇敢與欣然是值得贊揚的,其實換個角度思考二人同樣也是受害者,如果沒有此次事件,獲獎是肯定的。
針對事件不應該針對個人,我想:這樣的結果本是不應該看到的。因為他們的文章我也確實認真閱讀了,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