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一篇曹將的公眾號上看到了印象筆記APP的介紹,第一時間就下載嘗試。然而發現并沒有掌握這個應用的精髓,于是乎,才拿來這本李參的《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看看到底作者能用這個軟件搞出什么名堂來。
這本書從人的思維體系出發,告訴你,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而不是記憶,她提出,記憶應該由專業的工具,也就是印象筆記來處理,大腦應發揮它的長處,側重對信息的吸收和輸出。雖然廣告的成分很足,但這個軟件如果應用的好,無論是對于知識體系的建立,還是人生軌跡的記錄,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整合作用。
個人知識體系的來源很多,要基于當前任務和你的關注點來確立主題,從收集箱開始,不斷整理、加工,最后輸出屬于自己的內容。除此之外,我們的人生也因為有了晨間日記和周回顧等記錄,才能清晰的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未來的人生目標,并不是一下子想出來的,而是通過各種經歷和感受而漸漸明朗起來的。
1.每當拿起一本書時,我總是很習慣的想去記憶里面的內容,不想放過任何的細節,這也許就是應試教育給我留下的烙印。但現在工作了,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這種方法已經不適用目前的情形了。就拿這本書來書,盡管輸出了思維導圖,可我卻把太多的時間花費在細節上。但其實回想這本書,在這個階段給我留下的最大功用就是教會了我怎么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以及篩選信息。讓大腦做它擅長的思考的事情,其余的記憶工作就由收集箱和標簽來解決吧,我還需要更大的閱讀量和輸出量才行。
2.還記得上學的時候,老師都會要求我們寫日記、周記。由于語文水平一直不咋地,對于這種作業,其實我是拒絕的?,F在才知道這種日記的奇妙之處。我們常常制定目標,但意志力本身的有限特質常常讓我們半途而廢。沒有了記錄和回顧,目標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遙遠。夢想由實現變成了祭奠,然后我們一年年懊惱自己的不堅持。而晨間日記讓我們當把想做的事情寫下來,時時回顧,我們就開始為自己的夢想清單而行動。當你開始了第一步,一切也就開始了。
3.碎片化的時代,讓我每天面臨很多信息的沖擊,內心說實話是挺恐懼的。我好像沒能適應這個互聯網的時代,信息多的我無法處理,無法辨認。這本書教給我的,是先從我的興趣和當前的任務清單出發,先把有關的信息收集到臨時文件區,再經過自己的閱讀,對文章進行命名、分類、貼標簽等動作。等某個主題的內容收集到一定程度時,輸出自己的理解,哪怕是簡短的140字微博,都必須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有的人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刷微博微信獲取信息,而他卻無法提供自己的觀點,有的人利用這個時代信息人人皆可觸碰,完成了信息到知識的大跨越。時間、知識都在那里,你看見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