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服務業的“誠品書店”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書店,首家店于1989年開張,目前已經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坐標之一。提到“誠品書店”,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其掌門人吳清友。他在經營“誠品”的幾十年里,曾經有長達15年的虧損,但也是在這15年的賠錢經歷中,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他可謂歷經了人生的波折磨難,因為病痛,對書店他無法做五年,十年的長遠計劃,而是考慮每個當下安定心靈的可能。也是在這虧錢的15年里,他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里?從最開始經營“誠品書店”認為自己只是心靈生活的逃兵,到后來提出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推進,從而使自己活下去,成功經營誠品書店,最后發展成為臺灣著名文化產業坐標之一。那么,說到這里的”不斷推進”,我想,就是吳清友多年來最終對“服務”的一種深刻理解而提出那句:服務的最高境界就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 ? ? ? ? ? ? ?
大多我們在談到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的時候,通常會與金錢有關,和得到的客戶的歡心有關,和職位的升遷有關,對于服務從業者來說,我們不僅僅需要這些,我們更需要服務所帶給我們的價值和意義。比方說,在我們從事的酒店服務業,不管國企還是外企,分散在的各個崗位,公關也好,前廳餐飲也罷,都有相當部分是海外留學回來的海歸。他們愿意站在結賬柜臺前,用恭敬的態度,遞一兩張房卡,或者一兩本咨詢手冊給住客,他們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每一個服務從業者都希望自己的明天比今天更精彩。所以,能不能將每一位陌生人都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就像朋友或者親人一樣,當你在他們面前所表現出的每一刻,都只是你在與他們分享你不斷精進自己過程中的每一個當下,或許有一天他們再見到你時,你比你的昨天更精彩。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商業都是在滿足他人的需求,傳統的商業滿足的是人們已知的需求,而未來的商業則是越來越多的滿足人們未知的需求。一部電影還沒拍出來之前,一部游戲還沒策劃出來之前,我們沒有人知道自己需要到它,所以服務的中心越來越不是小心翼翼的伺候客戶,而是服務者孤獨地提升自己。比如說,一個頂級的大廚,他不是在滿足我們已有的味覺的需求,而是在將我們的味覺帶入一個前所未見的領域。所以在他服務于每個客戶的這個過程中都是在不斷提升自己,與客戶分享自己的每一個當下。
在服務行業中,我們通常流行這樣一句話:顧客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就是我們的上帝。我不完全否認這句話,但從客觀的角度說,這里也存在著一些“誤差”。
就在前不久,我們部門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姓袁的上海客人,經常來成都出差,三番五次通過網絡訂房,但每一次入住后都會在網絡上給差評,第一次入住在網上給出差評后,部門領導高度重視這件事,對于客人的差評,部門也經過了反思,是否是服務不到位?或者在客人入住期間讓客人有什么不快?因此部門將此人設為VIP,第二次客人到店后,部門通知員工為客人送鮮花水果。可是客人依然在網上給差評,第三次,客人到店,依然像上次一樣將鮮花水果為客人放入房間,然后特地為客人準備了專用浴衣,并且繡有客人名字。服務員在為這位客人服務的時候也是異常小心謹慎。入住期間也會提供各項特色服務。可不出意料,客人離店后依然給了差評。但凡是正常人的思維,如果我們對一件酒店的服務或設施或地理位置不滿意,我們絕對不會再入住第二次,可這次卻是三番五次的差評,卻三番五次選擇我們,這時我們不得不深思一下,究竟是我們的服務出了問題還是客戶本身存在問題?經過部門研究決定,將此人列為黑名單,可巧,就在前幾日,客人又通過網絡預訂了,但是客人發現用自己的名字預訂就會被拒單,客人不死心換用了其他人的名字,終于訂進來了。見客人如此“誠心”此后部門通知依然將客人設為VIP。后來客人也沒有像此前一樣給差評。通過這件事,我認為,服務不是一味的放縱客戶,也需要適時懂得反擊,所以,我們服務的中心也不是越來越小心翼翼的伺候客戶,而是服務者在這個過程中就實論事的提升自己,哪怕這種提升是對某事的一種看法也好或是一種新的理念也罷。
對于服務者來說,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服務”當成一本寫不完的書,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與他們分享我在提升自己過程中的每一個當下,那么,每天都會是不一樣的亮麗風景。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