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抱怨過自己的工作,甚至在抱怨到極致的時候,還會想說,我到底是不是適合這個工作?那到底有沒有一個終極適合的職業呢?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提出一個叫“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的模型,我們將其稱為職業發展模型。它從一個很清晰的角度為我們解釋清楚什么叫適合自己的工作,如何才能更適合。
這個理論將職業分成4個要素:
1.個人能力:能力、學歷、資源.......
2.個人需求:經濟、成長、成就感......
3.職業要求:結果、績效、指標......
4.職業回饋:錢、榮譽......
四個要素構成了上下兩條平行線。如果一個人的能力跟他的職位總體很匹配的話,他的績效比較高、打分高、等級高,這便意味著組織對他很滿意,簡單來講便是“成功”。如果一個人總是很滿意組織給他的反饋,他有成長、收入高、氛圍好,他就會比較幸福。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適合你的工作是成功又幸福的。對于企業來說,一個適合的職業是這個員工干得好,也是他想干的。
通過職業發展模型可以很好的給自己做一個健康檢測——
1.在現在的工作中,你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成功度,還是幸福度?你是干不好,還是不相干?
2.如果答案是干不好,那么提升的地方在“企業需求”、“個人能力”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真的理解組織需求了?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3.如果答案是不想干,提升點則在“個人需求”和“職業收益”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職業有時候能給你想要的,有時候也沒法給你,因為大部分時候公司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需要什么能力才能獲得這個收益。
職場模型雖然簡單,但是它透漏出職業發展的一個底層邏輯——等價交換。職業是一種通過持續地滿足對方需求來自我實現的過程,因為是一個持續的等價交換,所以交換雙方最好的狀態,就是匹配。好姑娘難追,好工作難找,值得去的地方,永無捷徑。
職業平衡并不是一直的,一旦這種匹配被打破,那么兩者之間就有一個人需要改變,而如果持續地得不到改變,就會出現一種情緒,叫做“抱怨”。而抱怨是一種無能的貪念。一個人對于外部的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為什么說抱怨是一種“貪念”呢?因為抱怨的人總希望自己不改,別人還要改,而且還要對自己有益。
現實中,員工會抱怨自己都三十好幾,還買不起車、買不起房。HR們會抱怨,員工培訓的厲害了,都會跳槽。其實最好的企業或者員工是可以一起成長,互相匹配,動態匹配,動態成長的。
人和環境總是在動態的匹配、互相適應,你很難一下子就夠到你的想法,但是你可以跟你的環境互相匹配,共同成長。好的企業都是企業和員工互相配合,共同成長。反之,企業和員工互相抱怨,一起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