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游伏妖篇》,覺得比降魔篇好看得多。依我看,這部電影的想象力和特效不亞于任何一部好萊塢大片,故事情節也連貫,各種隱喻諷刺更是巧妙而狠毒。我覺得還挺過癮。
伏妖篇有三條主線貫穿。第一條線是伏妖。這條線是最簡單的,從最開始陰風陣陣的戲班子、毫不掩飾妖氣的蜘蛛精,到表面充滿童趣、細看卻怪異可怖的比丘國。妖精們一波又一波,卻大多不中用,即便是幕后終極大BOSS九宮真人,其實也只要一招如來神掌就能解決掉。這說明西天取經,降妖伏魔看似是師徒四人最大的麻煩,但其實只算得上是力氣活。
第二條線是內斗。取經路上,人心難測,妖精易辨,伙伴卻難防。
孫悟空暴虐,殺人殺妖就算了,他更想弒師。豬八戒是個白臉奸臣,一有風吹草動就巴不得師傅趕緊死,隊伍早點散。就連弱智一樣的沙和尚也一直在耍奸,寧愿憋住噴嚏、鼻孔被堵,也不愿變回人形自己走路。
可就算這樣,唐僧這個師傅也還不如三個徒弟,武力值不如大家,本應以德服人,但是電影一開篇他就被“小人國”封了個“終身成就獎”,整日靠著些虛張聲勢的把戲,蒙騙三個徒弟。師徒四人你死我活的內斗、猜疑和做戲是他們的日常,把本就不輕松的取經路變得更加危險莫測。
第三條線是心魔。前兩條線盡管麻煩,但也都有辦法化解,唯獨心魔,強大到可以困住每一個取經人。
以唐僧為例,小善灰飛煙滅前說,世間最難是情關,唐僧最大的心魔是情,被孫悟空打死的段小姐是他始終都邁不過去的一道坎。所以,在遇到酷似段小姐的小善之前,不管多危險,整部片子的基調都還是歡樂輕松的,唐僧也都是嘻嘻哈哈的,直到小善出場之后,我作為觀眾都一下子覺得沉重起來。影片最后,唐僧依然沉浸在對段小姐的思念中不能自拔,看來心魔未除,西游系列還得拍下去。
至于孫悟空,剛開始看的時候,一直很困惑,大話西游里面的主角明明是孫悟空,可為什么周星馳上了年紀以后卻要唐僧當主角?二刷的時候看孫悟空被唐僧揍得的像條狗,才突然發現,這部電影的視角其實還是孫悟空的。
當初孫悟空離開紫霞,情關已過,似乎放下了一切,因而總是冷冷地注視著心魔難除的唐僧對段小姐追憶成狂,整日在愛欲中沉淪。但孫悟空最大的心魔不是情,而是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不管吃過多少苦頭,仍是無法接受成人世界里圓融的游戲規則。他的眼里世界非黑即白,人非好即壞,妖不管做不做怪都必須死。可惜成人的世界根本不吃他這一套,沒本事的偏偏能當上師傅,偷奸耍滑的最受領導喜歡,妖精要吃你們被俺老孫收拾了,你們竟然還有臉來埋怨。孫悟空悟不到的,始終是成人世界里那些偽善和做戲。
但是他還是找到了對抗心魔的辦法,那就是逐漸接受這個不美好的世界,活的像條狗一樣,被唐僧打罵,明知道唐僧向他下跪是做戲,還是被感動的淚水漣漣。只有像條狗一樣,才能堅持著向前,而只有堅持著向前,才能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妥協才能換來堅持,因此孫悟空只能一路取經,一路掙扎。這不是取經,這是人生。也許就是周星馳人到中年的感悟吧。
所以與大話系列不同,西游系列里的唐僧都很幼稚很年輕,而孫悟空卻有著看破的沉重和無奈。孫悟空的表演者換了又換,背后始終是白了頭發卻依然堅持赤子之心的周星馳。
這里扯個閑篇。幾年前看三聯一篇文章,結合封神演義和西游記,細數了菩提老祖、阿彌陀佛和如來佛祖之間的恩怨情仇,以及他們曠日持久的佛道與地位之爭。孫悟空是菩提老祖的高徒,人緣廣、面子大,非常能打,那么西天取經如果成功成佛,他以及背后的菩提老祖在佛教系統里就可以有一席之地,這是阿彌陀佛和如來佛祖所不愿看到的,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派出六耳獼猴,于是有了真假美猴王這一節。
六耳獼猴和孫悟空,相貌聲音一樣,武力值相同,連兵器都差不多,因此上天入地,既無人能辨,也打得不分伯仲。最后靠如來佛祖驗明正身,把真的當做假的一棒子打死,修成正果的其實是六耳獼猴。這篇文章腦洞極大,然而論述毫無破綻,實在精彩,如果孫悟空真的死了,最終成佛的是聽命于如來的六耳獼猴,這倒也符合西游記原著的暗黑風格。
說到底,不論人間或天界,還是容不下孫悟空。
劇情也許我有過度解讀,但是這部片子的特效和想象力也絕對值回票價了,一點也不亞于去年口碑爆棚的《神奇動物在哪里》。紅孩兒三昧真火里漫天的天兵天將,孫悟空上天入地的超大場面真的很燃。
我特別喜歡姚晨的表演,迎接唐僧時以長輩和領導的身份,語重心長地對著小鮮肉摸手捏臉玩親親,動作簡直行云流水,自然的不能更自然,熒幕前多少干過這種勾當的人要汗顏?而且整部片子她的臺詞最見功力,跟唐僧告別時,一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明知道是做戲,可還是念得那么叫人依依不舍。
看電影嘛,按照慣例不能少了吐槽。我實在不喜歡孫悟空變成一個冒火煤球一樣的大狒狒,看著那個狒狒,分分鐘出戲,老覺得是在看金剛。在我心里,不管原著里怎么描述孫悟空面貌丑惡,美猴王只能是那個駕著七彩祥云的蓋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