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讀的書是《稀缺》,此書的觀點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所以也寫篇文章來談談我的體會。
首先我要對全書提出以下前提:
本書里討論的稀缺更多的是偏向于心里上的稀缺,也就是說我們擁有的資源(客觀)滿足不了需求(主觀)的情況。
我認為形成心理上稀缺的原因有絕對和相對之分。絕對就是人確實是處于一種物質稀缺狀態,嚴重程度就是所擁有的物質資源少得連滿足我們的基本生存需要都顯得的岌岌可危的情況,比如說非洲貧窮得連基本的溫飽都無法解決的饑民,又比如說處于戰亂中的人們,對于他們來說基本的生存要素(溫飽,生命安全)都得不到滿足,對于這種情況所引發的稀缺心態是很本能的,我認為書中所提到的如何靠自身的主觀能動去改變這種稀缺心態的方法都是無用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靠外界的權威力量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比如國際援助提供食物和衣服,靠軍隊的力量帶來和平等,只有創造了這種環境,才可能為他們擺脫稀缺心態提供可能性。
然而現實是大部分人都不至處于如此極端的狀態,我們的稀缺心態大部分都是相對的,也就是可以通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改變的,這也是本書以及我下面文字所要討論的范圍。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這樣的感嘆:有時間沒錢,有錢沒時間,甚之者是 沒時間又沒錢。
為什么我們在時間管理上常常是失敗的?
時間管理的書籍常常告訴我們應該這樣來安排事情: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是以這樣的順序收場:重要且緊急>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or重要且緊急=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因為我們常常分不清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
為什么緊急的事情更容易引起我們的重視,而重要的事情都經常被我們排除在外?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比較本質的解釋:時間和金錢上的稀缺心態讓我們的腦袋誤判。
一、為什么緊急的事情更容易引起我們的重視?
時間是一個我們可以感知的概念。當一件事情設置了截止時間并且在臨近截止時間的時候,往往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時間的稀缺心態,大腦就會自動認為只有我馬上完成了此事,才能挽回時間上的稀缺,否則將會失去更多的時間,因此大腦的系統1就會把此事識別為最重要的事情。同時也因為稀缺心態占用了我們更多的帶寬,而導致此時我們沒有足夠的帶寬去思考此事的價值,該不該做,也就是腦袋的系統2的判斷力下降。
二、為什么重要的事情又常常被我們忽略呢?
首先這里指的重要事情是那些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質的飛躍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一定的量變才能引起質變,而量變就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我們大腦的系統1就會常常欺騙我們:因為不緊急所以不重要。
當我們在接到任務的時候該如何避免這情況,根據書中的觀點,閑余有助于我們節省帶寬,更好地做出判斷。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我們應該在事情之初,即還沒到緊急狀態之時,就要考慮和衡量做此事的價值,而不要等到最后時刻才來思考這個問題。
可是,現實中,我們經常面對突如其來的事情需要緊急處理,沒有太多的時間給我們思考其價值,那我們又該怎么辦呢?比如,你在回家的路上經過的商場在搞促銷活動,你不但聽到了這樣的吆喝:“裝修大甩賣,全場5折,歷史最低價,最后1小時,過時不候……”
還看到商場擠滿了瘋搶的人們,那么你是該進去呢,還是按原計劃早點回家做計劃內的事情呢?假設我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那么無論是怎么的選擇,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實際上的利益最大化,可是商場的吆喝往往給我們造成了時間稀缺的心態,這時大半的人都會被吸引進去了,花了大量的時間挑選了一大堆自己并不怎么需要的東西,更有甚之,對于金錢有限的人,很可能又陷入金錢稀缺的狀態,到家后本來該做的事情沒做,因此又進入了時間稀缺的狀態,一天后,很可能發現我們被商場欺騙了,于是又進入懊悔的稀缺之中,就這樣我們一直被無關緊要的鎖事占用我們的寬帶,讓我們變得管窺,進入稀缺的怪圈。
那么該如何面對這種稀缺怪圈呢?我認為完全杜絕稀缺心態是不可能的,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我們能時常察覺到并跳出這種怪圈,我提供的方法有四:
一是要對日常的計劃留有閑余并堅決維護這些閑余的利用效率,不能任意讓閑余被稀缺借用。在時間上,就是做計劃的時候留有給我們反思的時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及時停止無效的忙碌;在經濟上,就是為我們留有儲備資金來應對突發事件,比如再怎么缺錢也要有意識地為留有一點儲蓄。
二是以終身或至少10年作為思考基數,找出對自身發展最為重要的事情,比如說學習,健康,陪伴教育孩子,理想等等。
三是要設置提醒,通過設置提醒來把重要的事情拉回到生活中,讓你引起重視,這樣才能把節約的帶寬得到有效的利用。
四是不斷提高我們的認知,給系統2加分。根據《思考,快與慢》書中的觀點,我們的大腦分成理性(系統2)和非理性系統(系統1),而稀缺狀態下,占據主導作用的往往是非理性系統,所以不斷給系統2加分,有利于對系統1產生抑制作用,減少我們做出非理性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