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當當上遇到滿200減100的活動,為了湊單,便順手把這本書買了回來。
雖然在暢銷榜上這本書一直名列前矛,但一看到告白這兩個字,加上現在大環境對雞湯文的熱衷,我總覺得是這本書是屬于無病呻吟,所以買回來后一直放在書架上,并沒有看。
為了應付連續兩天無聊的培訓,從書架上隨意抓了一本書就出去了,就這樣,我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真本書。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看完之后才明白,之所以叫無聲,并不是因為莉迪亞以及她的兄弟姐妹不能說話,而是她太想滿足父母的期許,以致不敢對自己內心的渴望。
不努力學習,她怕達不到母親的要求,使母親再次離家出走。
無法成為社交明星,卻又不敢告訴父親,怕敏感而自卑的父親感到失望。
如果說十年前母親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而不告而別成了莉迪亞死亡的最初原因,那么父親的出軌,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當莉迪亞明白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無法使自己的父親回心轉意時,她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百般的努力沒有任何意義。
她不同尋常的微笑,她的肢體已經表明了她的反常,但除了常常被家人忽視的漢娜之外,沒有任何人讀懂莉迪亞的憤怒和異常。
最終莉迪亞選擇深夜到湖邊使自己冷靜下來,原本只是尋求內心寧靜的她,卻因此失去了生命。
對于書本的內容潛讀于此,整本書對故事的內容描寫非常細膩,每個角色的心理描寫都比較到位,如果展開分析的話,每個主要角色單獨成文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如果哪些朋友有興趣不妨讀一讀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再分析一下我們,身邊有很多朋友的父母都將自己當年沒有完成的愿望寄托在了下一代的身上。我們的父母,還有許許多多已為人父母的我們,有誰能夠真正的考慮自己的孩子真正想要些什么嗎?
我們這一代,我們下一代,雖然生活條件確實比起父母那代人要富足的多,也有很多人從小生活中便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補習班。
英語,數學,鋼琴,舞蹈......有時候孩子不想去,我們大人也只是考慮些這是孩子想偷懶了,出于我們的自私,卻并沒有考慮過孩子們想要的真的是這些嗎?
我們不應該用自己的世界觀來衡量自己的孩子,而大部分父母所缺少的,就是和自己孩子的溝通。
沒有溝通就沒有相互的理解,沒有理解又只能重復無聲告白的輪回。
確實,小孩子的自制力差,在大人的嚴格教育下更容易成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周董,小時候被母親逼著學鋼琴,犧牲了許多游戲的時間,加上自己的音樂天賦終成一代天王。
但能選對天賦,進行合適的教育,然后在某一領域登峰造極的人實在太少了。
除了和孩子之間,和自己的戀人,和自己的朋友之間,有什么感受真的應該說出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肢體語言,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從你的表現里猜出你的心聲。
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終其一生,愿我們都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無戒21天日更寫作營第四日,學號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