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結(jié)構(gòu)
1.由“有限無法追求無限”引出養(yǎng)生應(yīng)該放棄妄想,追求合乎自然。
2.舉例“庖丁解牛”說明合乎自然之理的境界。
3.舉例“獨腳”說明一切存在即是合理。
4.對比“野雞“與“家禽”,說明自然更合乎本性,人為只會束縛。
5.由“秦失憑吊老子”講到人之生死本合乎自然,何必喜樂悲傷?
6.最后總結(jié)形體可以幻滅,但智慧可以相傳,這才是養(yǎng)生的真正意旨。
原文注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1.用有限追求無限,是不可能的。
2.不貪圖名利,不觸及刑罰,遵循自然之理,可以保全身體,頤養(yǎng)天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響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乎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導(dǎo)大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觚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詰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1.“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2.過程:無非牛者——未見全牛——以神遇,由像入象。
3.如何養(yǎng)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公文軒見右?guī)煻@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焉。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1.“介”指人只有一只腳。
2.對待事物,若以自然的角度來看,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又何必驚詫?
3.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4.野雞雖條件艱苦,但逍遙自在,合乎自然。
5.家禽雖飲食無憂,但失去快樂,違背自然。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
1.老子去世,秦失前去憑吊。老子弟子質(zhì)疑其為何只哭了幾聲。
2.秦失借批評老子未達(dá)至人境界,說明一切應(yīng)順應(yīng)而為,生死由命。
3.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4.“薪”為形體,在外,“火”為智慧,在內(nèi)。
5.形體幻滅,但智慧認(rèn)可傳承,無窮無盡,這才是真正的“養(yǎng)生”。
6.成語“薪火相傳”出處。
精彩語句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2.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3.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響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4.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詰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6.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7.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讀書心得
本篇篇幅短小精悍,承接上篇,《莊子》第一篇將自然萬物境界區(qū)別,應(yīng)有大智慧,逍遙自在。第二篇講萬物本性為一,不應(yīng)有是非彼此。本篇講順應(yīng)自然,薪火相傳。
莊子開頭就講知識無限,而人生有限,不可以有限追求無限。說的是知識,其實是說萬事萬物,我們?nèi)说木τ邢蓿绻恢老蛲馀示墸非笪镉欢孟瘛扳叶〗馀!币粯禹槕?yīng)自然之法,合乎自然之理,又何談養(yǎng)生呢?再講諸事隨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應(yīng)人為設(shè)置區(qū)分,當(dāng)我們只追求外在,就算得到了很多,也會像家禽那樣,失去逍遙的快樂。更何況人身是短暫的,如果能讓自己的智慧薪火相傳,那才是真正的“養(yǎng)生”。人們到很久之后,依然可以記得你,你永遠(yuǎn)也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