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8:00,新網師釘釘群,傳來好消息,郝曉東院長打開信息:
《教學勇氣》大家讀完了嗎?
準備聽課的老師,請在周末前閱讀完。
如果認真閱讀完,聽課會有收獲。
如果沒有閱讀完,僅靠聽課一般也聽不懂。
因為我講課的內容是根據已經閱讀完的情況而設定的。
我不會掰碎了講書,而是分析其背后的深層邏輯。
《教學勇氣》書是收到好久了,一直沒有拆封,為了能聽懂一點點郝院長的講座,立即找來這本書,打開,先讀一些,不管讀多少,不管讀懂多少,且讀且看吧。
群里的邱常培校長也說:自己讀了一些,但是沒讀懂多少。之前聽過一些講座,對于自身的完全認同,郝院長有自己的理解。期待周六的課。只剩下四天時間了,加油,最起碼先看一遍。
帶著期待,帶著美好,簡單批注式讀起來。
郝曉東早安打卡
#早安新網師 (131)[太陽][太陽][太陽]
準備周末課程,閱讀《教學勇氣》,今天再次讀更清晰。
對于一線老師來說,這本書既好懂,又不好懂。
好懂,是因為作者用描述性的語言(不是論說型)寫一線教育教學,所以,大多數老師總能找到共鳴處。
不好懂,是因為如果沒有哲學基礎,如果不能放在人類歷史發展宏大背景中,就很難徹底理解作者說什么,為什么如此說。容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或者還會產生誤導—忽視具體的方法與策略,轉向玄而又玄的生命完整。
表面上,作者是針對教學的困境,提出自己的藥方:教師生命的自我完整與自我完善。其實,深層次揭示的是:工業革命后,現代社會科學化、專業化、理性化帶來的二元對立問題:教師與知識、教師與職業的割裂。
《教學勇氣》預習題之一:
1.帕爾默說優秀的教學決不能依賴單純的教學方法和技術上,而應該建立在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的基礎上。那么什么是“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
2.帕爾默反對教師依賴教學技術和方法,但他又提出悖論的觀點,贊同學習教學方法和技術,你如何理解?
3、治療型共同體、公民型共同體、市場型共同體、求真型共同體的差別分別是什么?為什么帕爾默認為前三者類型不是教育理想的共同體?
1.14郝老師早安分享
#早安新網師 (134)[太陽][太陽][太陽]
1.昨天一天在圖書館閱讀帕爾默的《教學勇氣》,雖然已經讀過,但因為周末要講,所以從周一就開始重讀備課。
備課需整本書粗讀一次,精讀一次,然后把每章要點梳理出來,再融匯貫通為一篇2萬字的講義,最后做成課件。這個過程,基本得用一周的時間。希望將來能形成一篇論文。
要出精品,不能取巧。現在作講座或報告越來越有壓力,希望講出一些干貨,唯恐浪費他人的時間,又不愿重復過去的內容,所以,每次準備都頗費精力。
帕爾默提出,課堂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以“偉大事物”為中心,課堂要發掘“偉大事物”的魅力。
這個觀點極富洞察力,但大多數老師也難以理解。難以理解的原因,一是缺乏哲學知識,如果理解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和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解起來就比較簡單;二是在應試教育中成長,習慣了被灌輸與刷題,遇到的卓越老師不多,所以很少體會到知識本身的魅力,很少體驗“有意義的學習”。
許多老師也會懷疑,如果以“偉大事物”為中心能保證應試成績嗎?本來許多學生基礎弱,不愛學習,如果不以學生為中心,會不會更差呢?本質上,這都是因為對帕爾默的觀點不理解而來的誤解。
為什么帕爾默的這種觀點在現實中做到者少?根源在于要做到,對老師的職業素養要求非常高,需要強大的學科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知識。而大部分老師缺乏自身認同與完整,只是希望盡快掌握方法和技巧,鮮有人能真正自覺投入對知識原理孜孜不倦的探求中。
這也是劉廣文兄昨天談到的,新網師與其他培訓的差別,不只是具體的術,還有根本的道,喚醒老師對知識的熱愛與好奇,激發老師對教師職業的熱愛。
2.昨天開會給新網師核心管理成員通報了新學期的新計劃,大家都非常振奮。我著重強調了幾點:
1.管理自組織化,要獨立思考,主動謀劃,集思廣益,不斷創造;
2.成果精品化,從課程、公告、文案、設計等都要體現卓越品質;
3.信息流通化,工作之事在公開平臺交流,成員之間彼此知道想什么、做什么,與外界多溝通,避免小圈子內自嗨;
4.管理去行政化,所有人稱呼為“老師”,不稱呼頭銜,少寒暄,多說事,少贊美,多反思,少推脫,多擔當。
群里有學員提出疑問:我的講解,可能會起到一些導讀的作用。但要讀懂,除非自己穿越,否則沒人能代替。也不要期望一次或幾次能讀懂。這樣的書,需要我們成長后才能讀懂更多。待在原處不動,只能“知道自己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郝曉東
《教學勇氣》這本書已經在我的書架上有半年的時間了,一直沒有拆開讀,不是沒有時間,是我覺得還不能達到理解的高度。前天開始讀,到今天粗略的讀完第一遍,真的很懵,果然沒有讀懂。
那讀后我記得了什么呢?
1.此書適合哪些教師閱讀?帕爾默說:適合兩種人讀,一種是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這其痛苦時日所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二是他們不愿意把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習、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生涯。
這一點很有同感,我在書中對這兩條做了大概300字左右的批注。記述了為了一節課而痛苦一個月的煎熬經歷。這就是源于熱愛。而且符合了第一條,才有了第二條的基礎。做個內心柔軟的人,愿意做公益,主動做公益,越做越愛做公益。做公益不容易,若再能堅持實屬難能可貴。
2.共同體是動態的,時刻都需要一個領袖人物。好的,真實的共同體就是如此。
3.教師的心靈是自我的認同與完整。這讓我想到了。李鎮西的老師說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郝老師提出的預習題目,沒有想好,確實不知道出自己讀懂什么。
好好聽課,期待有所獲。
2021.1.17郝曉東老師分享
#早安新網師 (136)[太陽][太陽][太陽]
1.昨天,在新網師教務群里談兩個關鍵詞:責任心和卓越。
聽課是學習,做事是修煉,都會促進成長。十年來,“敬事而信”是我在新網師學到的重要品質,讓我受益匪淺。當“卓越”二字刻寫成生命中的精神基因時,即使你做新網師之外的事情,也會不依賴他人而樹立起自己的標準。人生,也才會趨向卓越的高度。
2.繼續讀《教學勇氣》,寫講義。感覺一次難以講透徹,擬調整為兩次。
文章中一段話感觸深:
“一個人擁有的每一個長處必定帶來與其相關的短處。每個優點同樣是一個缺點,一種局限。我們應當如何應對自身特長的負面影響或局限呢?關鍵是不要對局限“馬上修補”,而是要深入地理解特長與其局限相關的悖論,深入地理解我們自身就是相反相成的悖論,這樣我們才能依據完整的本性更從容自如地去教學和生活。”
理解了長處和短處的悖論,意味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更深層次理解自己的優勢。心態變得從容而平和,減少患得患失。懂得放棄,選擇適合的方式做適合的事。理解自己的有限性,不斷走出舒適區,嘗試突破自我,即使失敗,內心也不會失衡。
2021.1.17
@寧超群(202061寧超群) 怎么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郝曉東:提有價值的問題,一是習慣性追問,追溯根源,二是習慣性與其他理論鏈接,三是習慣性與實踐打通。
@包瑞楨(199006? 包瑞楨) 什么是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
自我認同,即整體人格,是個體的遺傳基因、原生家庭、求學經歷、成長閱歷等綜合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獨特而穩定的人格。整體人格表現為一個人比較穩定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什么是自我完善?帕爾默說“無論怎樣都是一個整體,每當各種要素交匯一處來塑造和改造我的人生模式時,我是能夠發現這種整體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我識別出有哪些要素是構成自我不可或缺的,分辨出其中哪些適合我,哪些不適合我,選擇出使相聚于我內心的要素觸發生機的聯合方式。”自我完善,側重于人格不斷與外界的交互影響。
帕爾默說,“自我認同是構成我人生的個重要要素的總匯,而自我完善則是這些要素的聯合方式,是促使我的人生完整協調、生機勃勃的,而不是分崩離析、死氣沉沉的聯合方式。”
健康的人格具有整體性、穩定性和發展性。自我認同,強調人格的穩定性和基礎性;自我完善,強調人格的變化性和發展性。但二者都強調整體性。
缺乏自我認同,人格分裂;缺乏自我完善,人格封閉。
第三章《教與學的悖論》,我是這樣理解的:1.對世界的認識:本身是對立統一的;2.對自我的認識:身心靈的統一;3.對教師角色的認識:看到局限與潛能;4.對教學設計的認識:利用六個空間悖論;5.對教學實踐的認識:要收放自如;6.對教學反思的認識,看到教學中的對立與張力。郝老師,我不確定自己這樣理解是否正確?@執行院長郝曉東(執行院長郝曉東)
郝老師的課沒聽懂,書反復讀,課反復聽,希望能有一點理解。
郝曉東老師
#早安新網師 (137)[太陽][太陽][太陽]
昨晚,講了《教學勇氣》第一講。
與過去不同,沒有刻意注重深入淺出,而是注重講清楚書籍的底層邏輯,注重知識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融會貫通,注重講座的學術性而不是通俗性。
越來越覺得,正如跳交誼舞一樣,知識這一偉大事物要在課堂上顯現、豁亮,取決于師生共同的努力,而不單是某一方。
學術講座不可能如相聲、小品一樣幽默風趣。
而要能有學術性,無法取巧。沒有誰比誰就天生聰明多少,能有一點成績,都是汗水、勤奮的結晶。
晨讀一篇文章,說得好:“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說學習過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也就是說,快速學習的前提是要能夠做到:結硬寨,打呆仗。”
2021.1.21郝曉東老師
#早安新網師 (141)
昨天繼續閱讀《教學勇氣》。
關于四種共同體模式,管理團隊成員應該詳細閱讀,因為新網師正是以帕爾默提出的求真共同體作為理想范式和實踐標準。
新網師—
既要增進成員之間的友情,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又要避免讓世俗的私人際關系成為共同體的焦點。
既要注重民主、對話、協商,建立清晰透明的規則,但也要明白:很多時候,真理不是靠投票投出來的。
既要從實際出發,注重了解教師需求,研發能落地的課程,以免孤芳自賞,曲高和寡,但也要警惕片面注重結果忽視過程,片面迎合教師而未能發展教師。
理想的狀態是我們謙虛地圍繞在偉大事物周圍,孜孜不倦地沉思、探究、爭鳴、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