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共同體
? ? 這是帕爾默提出來教育變革運動過程四個階段中的第二個階段。當一個個體決定不再過分離的生活后,做出這樣選擇的人們慢慢會走到一起,形成同心同德的共同體。帕爾默借用羅莎引發的黑人民權運動的事例,總結出同心同德共同舉的三種功能——
其一,與他人在相同的路上結伴而行,有助于人們理解:正常的行為可能是瘋狂的,而追求自我完善則永遠是明智的。
其二,幫助人們發展能代表變革運動愿景的語言,并賦予語言在喧囂嘈雜的公共領域生長壯大的力量。
其三,給決定不再過分離生活的人們提供培訓場所,使他們學會將自己的信念帶給社會時所必需的技能和方法。
? ? 帕爾默也指出,同心同德共同體還需要社會機構的支持。比如,在校園里建設的“教與學中心”,去培養教師掌握所需要的技能;另外是一些地方性和全國性的學會(這是在美國的情況)。帕爾默還讓我們不但要交近處的朋友,也要交遠處的朋友。特別提出——
一個人必須引人注目地讓別人明白自己不再過分離的生活的決定。
? ? 通過高調的自我張揚,宣告自己的價值觀,獲得更多的同行者。結合到我們自己,如果想在學校里面也有更多的教育變革,那么我們的共同體還要繼續壯大,我們也要高調的宣揚共同體里面的理念、感受和我們的收獲,以吸引和帶動更多的人來共同前行。
走向公眾
? ? 在組建了同心同德共同體以堅定信念之后,便要進入第三階段——走入公眾。我想這是一個更宏大的去影響整個社會變革的設想,不過這也是在美國的社會制度、文化背景下的思考,跟我們的國情仍有很多的不同。不過,在職業教育領域也可以有一些借鑒。就像帕爾默在書中舉到的美國的六個大型國際會計上市公司對于會計專業課程變革的影響,教育改革不僅僅在教育系統內部,
? ? 教育改革的激情和動力較少的來自傳統學校的教師,更多地來自其他背景的人們,尤其是來自工商界的人們,在美國他們至少掌握了中學后教育的半壁江山。
? ? 所以,教育領域要和其他領域的人們加強溝通與合作,以幫助學生在現實世界取得成功,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賞心怡情的獎勵
? ? 經過走向公眾的階段以后,在第四階段就“返回原點去改動他們當初所脫離體制的邏輯”。在這里,帕爾默贊同用一種溫和的方式進行現行體制的調整、修補。“我們不必適應世界,我們可以調整世界”(默頓)。
? ? 變革運動更多的是在細微的調節現實,而不是在創造全新的世界。
? ? 這里,我會想到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我們用“改革”的詞,其實是很大的體制上的調整,也是利益上的調整,更是全方位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調整。是我們國家社會制度的自我革新。而在國家宏觀層面可以主動進行的革新內部,我們進行小小的調整,由慢慢的量變累計出質變,這大概也是一種適宜的順應時代潮流努力。
? ? 帕爾默把這樣一種變革看成是給參與者提供無形而強大的精神獎勵。這種獎勵實質上都是——
因過不再分離的生活而得到的獎勵。
? ? 他說,在第四階段有人認識到
? ? 任何人給予自己的任何獎勵都比不上過著踐行內心真理的人生而給自己的獎勵。
? ? 相對與機構的僵化及其所催生的絕望,變革運動預示著有將它們取而代之的一種選擇,一種有力地繼往開來的選擇。
? ? 而作為用心從業的老師,我們不僅僅是關注教學、學生、學科,更會去關注足以影響教師工作的內部環境。這樣就需要變革。
? ? 當我們在變革運動中找到適當的位置,就會發現——
? ? 傾心于教學和致力于教育改革并物根本的沖突。一場真正的教育改革運動所著眼的不是對權力的爭奪,而是對教與學的擴展。
? ? 在這本書的最后,帕爾默說到——
? ? 你在此處若與我們同心同德,就會帶來無窮的祥和。祥和會帶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他們的生活已經被具有教學勇氣的教師所改變——教學勇氣發端于自我和世間最真實的地方,是引導學生在自己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索、去棲身于此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