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慣性防衛-綠燈思維
什么是習慣性防衛
? ? 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學現象。當我們感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個反應不是思考別人的質疑是否合理,而是你居然反對我!馬上就干起來了!這就是我們的習慣性防衛!
? ? 仔細想想,當我們每次需求評審或者是設計評審的時候,大家總是爭的面紅耳赤,有的甚至當眾憤怒離席,吵來吵去無非都是想證明自己一開始的觀點是正確合理的,反而真正的解決的意見并沒有花時間去討論。大家爭執了一個上午,討論的都不是一個問題,只不過討論中覺得自己受到了威脅,就趕緊開始反駁了。
? ? 如果我們想要提升學習效能,一直陷入習慣性防衛,學習再多的新方法和新觀點都沒有用。
我們為什么會有習慣性防衛
? ? 假如你跟一個朋友約好了要一起去做一件事,第一天他遲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朋友也遲到,這個時候你就會想,他怎么這么不守時老是遲到啊,太不靠譜了。但是如果約會的時間都是我們自己遲到呢?可能第一天是早高峰堵車,第二天是家里有急事,第三天是手機壞了鬧鐘沒響。
? ? 我們很輕易的就能發現,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總是把原因歸于別人,但是當問題出現在我們自身的時候,我們就不會這樣想了,把原因歸咎于外部環境和因素。別人做不好,是能力問題;我們自己做不好,是外部因素影響。別人取得好成績得到晉升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人真是走了大運了;但是當我們自己取得好成績的時候,那都是我們幸苦努力的結果,說我走運的都是誹謗!
? 行為科學的奠基人阿吉里斯對于這樣的行為有一個觀點:
? ? 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后的思維。
? ? 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于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
如何減少習慣性防衛的不利影響
? ? 怎么樣才能打破這種防衛呢,就是建立綠燈思維。
? ? 紅燈思維就是一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消極處理,準備防衛。“你不了解實際情況。” “你先聽我說!”這是我們的大腦在紅燈思維下所處的狀態。比如設計小伙伴在過電商頁面的設計評審的時候,聽到了產品童鞋的建議:這個頁面的按鈕是不是可以大一些,這個顏色可以再亮一些,現在的感覺整體暗了...這時候我們大多數的反應就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設計的思路!” “現在這樣設計是因為整體看起來更好看一些!”
? ? 我們是不是經常遇到類似的場景。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紅燈思維,遇到與自己不一樣的觀點,第一反應就是找理由反駁。
? ? 而綠燈思維,就是遇到新觀點和不同意見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嗯,這個觀點有用,我該怎么改進呢?”比如同樣是另一個設計師,聽完這些建議后,可能就會這么想:“嗯,這個跟我的設計理論不一樣,但是仔細想想也有一定道理。比如按鈕大一些可以在很多產品展示的頁面更快速的找到快捷按鈕,顏色亮一下可能會給用戶帶來更大的購買欲望。”
? ? 如果我們能夠多去考慮新觀點的優點和可用性,那么我們就擁有了綠燈思維。我們可以理解新觀點的用途和價值以后,再去分析不足,想辦法完善。這樣,我們的進步是不是就會快很多?
? ? 這個理論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并不容易。我們還需要建立一個更基礎的認識,那就是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
? ?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習慣性防衛,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比如,我們開會討論的時候產品經理說:“文結,你這個設計做的太爛了。”這個時候我可能更多的不是去思考我的設計是不是真的很爛,他說的是否是事實,相反,我覺得他是在針對我、指責我,我就會反擊:“瞎說,明明是你們的原型有問題,邏輯混亂,怎么能怪設計呢!” 我們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成為別人對我的質疑,激發了習慣性防衛。如果我們要改變,就要明確我和我的觀點/行為是不一樣的。我的成長來自我的行為/觀點的改進和提升,別人對我的觀點/行為提出意見,能夠讓我們獲得啟發和成長。
? ? 喬布斯在生前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難道聰明人沒有尊嚴?不是,是聰明人知道尊嚴不是在別人駁倒自己時去維護面子。真正的尊嚴是發現改進和成長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 ? 總結一下:想要通過接觸新的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就要面對與自己傳統認知不一樣的地方。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激起自我防衛,要改變這一點,就要培養第一個底層心態—綠燈思維,積極考慮新觀點有價值的地方。做到這一點,需要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不再把對自己觀點的質疑與我這個人綁起來。這樣下次我們再面對挑戰時,就可以從容的告訴自己,我的觀點是不是可以在別人的意見離進化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