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既然除掉了惡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復了心的本體。若惡念已經除掉,而又就存養一個善念,這豈不是在陽光下又添一盞明燈。
二、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經過長時間的存養,心中的黑暗自會光明,如今若要它立刻見效,只不過是揠苗助長,不能看成是功夫。陽明先生在貴陽時提出了“無事時存養”的主張,其目的是用于加強內心修養而體認天理和良知。主張通過“靜坐思慮”,在無事時將好名、好色、好貨等私欲雜念,逐漸地克服掉,使心恢復到如水如鏡、潔凈晶瑩的本體。
三、陽明先生教導人致良知,需要在格物上用功,是有根基的學問,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實際上是一種修養,這種修養終生專一于治一本,而不是就事論事的遇一標治一標,終身與治本(致良知),如常青之樹,而遇一標治一標(格物),就像無根之樹。
四、所謂“道”即指普遍原則,抽象的道理,講“志于道”,就是把認識道作為自己的志向,然后以道德作為根基,以仁為行動的準則,再博學群藝而達到理想的境界。
五、在王陽明看來,修養就是致良知致良知,貫穿于人的活動之中,為人處事是致良知,學習是致良知,連科舉應試時也是致良知,事務雖有萬千之繁復,致良知卻只有明明白白,實實在在的一個,所以修養是人生活動的主宰,而不是負擔。
六、古往今來,人們對于科舉仕途的認知歷來有兩種態度:一種人視仕途為前途,終生的志向和希望皆在此一舉,另一種人卻視仕途為畏途,對求學之事不屑一顧。然而在圣人眼里,仕途也罷,不仕也罷,心中有良知主宰,不以仕官為榮,不以不仕為辱,坦坦蕩蕩,心無困擾。只是難為普通人所能理解而已,而普通人正是落在仕與不仕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七、自古至今的宇宙中“無非一氣而已”,氣是運動的,其形態有往來、闔辟、升降,萬物的變化和人類社會的成敗得失、興衰治亂,都是氣的運動的結果。國有國運,人有命運,而運在氣中,無氣則不能運。氣從性生,無性則氣不生。四顯現于形色,實則是心性中氣的使然。
八、人若實實在在的用功,不論別人如何誹謗和侮辱,依然會處處受益,處處都能培養道理。若不用功,別人的誹謗和侮辱就會有如魔鬼,最終會被它累垮了。子容易接近,而不容易褻狎;容易恐懼,而不容易脅迫;與人交往,親近而不合污;與人商談,論辯而不爭訟。形貌上平平常常,心地里坦坦蕩蕩。
九、良知就是天生的靈根,自然會生生不息,只因為被私欲拖累,把這靈根殘害蒙蔽了,使他不能正常的生長發育。
十、自己做出混亂的事情,卻憎恨別人的責備,做盡丑惡的事情,卻希望別人稱道,把正經當做笑柄,把忠誠當成賊寇,這些都不是君子應有的行為。君子尊崇師長,親近朋友,時時痛恨自己心中的賊寇,從不議論輕視他人的弱點。
十一、古人每辦一件事,總要先去求龜占卜,其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確立一個共識,一種公理,就像做買賣的憑借于秤而求得公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