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2 +RIA+便簽練習打卡Day3+1群3組73號
R原文片段(老師的話)
我們的基因里,是習慣表決心或發感慨,多過真應用和真行動的。
I
理解原文
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經常都能看到一些好文章。看完就讓自己感觸頗大,恨不得馬上就像書里那樣立馬行動起來,然后激情滿滿的制定行動計劃和運用起來。但是在實際行動時卻又諸多理由和借口,讓自己的計劃一次次落空。
那如何改變多感慨少行動呢,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首先篩選信息,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文章。
2針對這篇文章里讓自己感觸的一段文字,拆解為自己能用的知識,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行動計劃。
3在執行計劃時嚴格按照計劃行事,小步前進,實時給自己鼓勵和肯定。
A1
聯想曾經
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放養”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感觸頗深,覺得自己把孩子管得太緊了,于是乎就回家對孩子進行“放養”。一段時間過去了,孩子并沒有文章里說的那些變化,反而是學會了一些壞的習慣。比如自律能力弱,養成了邊做作業邊玩。
這個結果說到底首先是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篩選。有些孩子適合“放養”,有些孩子要給與一定的引導和督促。很明顯,我家孩子是需要適當的督促的。其次是我沒有把文章里有些知識進行拆解,變成適合規范自己孩子的一些條款。
A2設想未來
朋友圈有關孩子的教育文章非常多,方法也不少,有些文章還甚至雷同,面對步入青春期開始叛逆的兒子,我也在尋找方法。選擇《青春期孩子怎么教育》這篇文章分析。并針對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選了一段文字進行拆解。從思想上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和我一樣的個體;改變自己說教的方式,不再對孩子說:你必須……你一定……改用啟發式提問:你覺得該怎樣做呢?從內心相信孩子能管理好自己,慢慢培養出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學習上經常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會超過這一次。與孩子交流的時候,隨時反省自己,雖說有時會忍不住,到我學會了給孩子道歉,和孩子相處也就越來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