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同體感覺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不幸之源也是人際關系,反過來說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際關系。課題分離是人際關系的出發點,而共同體感覺是人際關系的終點。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就叫共同體感覺。這是幸福的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指標。
在與人共處中,不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么”,思考“我能給這個人什么”。付出才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歸屬感。做利他的事情,一切先從我能為別人做什么為起點,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改為關心別人。在與人相處中按照這種角度來轉換,會很不一樣。但是轉變不可能一時發生,如果你也苦惱自己的人際關系,或許這能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角。
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自我接納強調關注“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實的我,對于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這與我近來聽到的課程相似,很多外部系統的東西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自己這個內部系統,改變自己的態度、觀點、看法。
“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想要與別人建立朋友關系,首先要選擇信任。但很多時候,我們在與別人接觸的時候,會有懷疑、會有不安,會想到很多不好的東西,不信任往往先入為主,這是一種自我保護。但是“他者信賴”又是一個反向的角度,對于長時間習慣不信任先入為主的我們來說,改變依然是很困難的,但這值得你去努力,這也是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他者貢獻”,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一種手段。思考我能為別人做什么,蔡康永在他的情商課中也說到,關注“你成全了什么,以及,你參與了什么”,也是同樣的道理。貓叔強調“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相似的論調,你為別人做了什么,且不論別的收獲,首先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價值感。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三者缺一不可。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才能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正因為對他人無條件的信賴,并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二、關注“此時此刻”,活在當下
很多時候,你糾結于過去,焦慮于未來,就是沒好好過好當下、關注此時此刻。本書強調人生只是點的連續,計劃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笑來老師在他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也提到過目標不可太長遠,目標并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此刻的行動。
“此時此刻”的充實已經足夠。要更加注重過程,把過程本身看作是結果的運動,跳舞如此,旅行也是如此。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所以不要停留在過去,也不要期待未來,“此時此刻”是你做任何事情的開始,改變也要從“此時此刻”就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