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自從原始社會學會利用天然山洞、崖洞來躲避自然災害,成為躲避酷暑嚴寒與猛獸的港灣,便一發不可收拾,快速且多樣的發展起來。
后來的建筑不但有著它本身的實際意義,且將美學、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光線等融入其中,通過建筑形式可以看出居住者身份等級,成為獨具特色的中國建筑式樣,其典型代表有故宮、長城等。
中國地域寬廣,分布著多個獨具特色的民族,每個民族有自己的建筑特點,像福建的圓樓,南方的天井院,北方的四合院等。
宮殿是中國建筑發展最為成熟、成就最高的建筑,處處彰顯著“九五之尊”的社會地位與絕對權威,它有著規范的等級與模式?!吨芏Y》中規定:匠人營國,方九里,旁門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說:祖廟居東,社稷壇在西,朝廷在前,商市居后,宮室居中心。
北方普通民居的四合院,在前院設“倒座”,為仆役住房和客房。后院有堂屋和東西廂房。堂屋為最高等級,是長輩起居處。就是現在北方鄉村的民居,主屋依然保持著坐北朝南的習慣,為長輩居住,東西屋為子女晚輩居住或客房。
墻
除了民族與地域特色,使得我國各地建筑風格異彩,就南北方來說,建筑所用的墻也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北方氣候寒冷,為了防寒保溫,墻體較厚,且屋面用土加石灰構設保溫層。加上對雪承載的考慮,建筑所用木材粗大,所以外觀顯得渾厚。
但南方氣候炎熱,雨量大,所以建筑的通風、防雨、遮陽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墻體薄,屋面輕,出檐大,木料細,整體外觀顯得輕巧。
門環
古代不像現代住在猶如山顛的高層,出了電梯打開自己家門進了屋才算回到家,古代普通民居房屋多是一層,最多兩層,在房屋兩側伸出一墻圍成一個院子,正對著房屋的院墻上開一個門,進了院門就是回家了。
在院門正中,兩扇門的門縫兩側有門把手,可能是門環,也可能是菱形門墜,銜著門環或吊著門墜固定在大門上的底座為鋪首。相傳鋪首為龍的第九個兒子,性喜靜,警惕性高,善于嚴把門戶,自古流傳有“鋪首銜環”的說法。
鋪首在商代就已出現,后來逐漸發展,造型多樣,以虎、螭、龜、蛇等形象出現,大小不一,有的簡單,有的則繁復逼真。門環亦是造型豐富,形如月牙,倒懸空中,因此有一個很美的名字“仰月千年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