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史》劉敦楨主編

緒論

第一節 自然條件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

1、為了抵御嚴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陽光射入室內。在溫暖潮濕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東南向,以接受夏季涼爽的海風,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闌式構造,流通空氣減少潮濕。;森林地區往往則采用井干式壁體。為了防止野獸也有采用干闌式構造。


第二節 中國建筑發展的幾個階段

1、商朝已經有了成熟的夯土技術。

2、北宋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該拜年了漢以來歷代都城采用的封閉式里坊制度,改為沿街設店。


第三節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一、結構

1、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木結構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圍最廣。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與若干弓形的栱,層疊裝配。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頭、枋頭,還用于外檐支撐出檐的重量,后來才用于構架的節點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層數也越多。

3、斗栱的發展商末已有,到漢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樣式逐漸統一,并用栱的高度作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后來這種基本尺度發展成模數制,即是“材”。“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為十五分,以十分為寬。這種做法簡化了設計手續,可預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隨著柱身加高,房屋空間的擴大,木構架節點上使用的斗栱越來越少,這種由復雜趨向去簡練的過程到明清兩代更為顯著。

5、穿斗式也是沿著房屋進深方向立柱,但間距小,柱直接承受檁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數層“穿”貫通各柱。其主要特點是用較小的柱與“穿”,做成相當大的架構。這匯總架構在漢朝已經相當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圓木或者方形矩形斷面木料層層累疊,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槨。

7、古代木架構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的優點:a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類似于框架結構,建筑物靈活性極大;b便于適應不同氣候條件;c又減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應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戰國時代出現花紋磚和大塊空心磚,漢代已經有預制配裝的空心磚墳墓,且出現了各種花紋的貼面磚(類似瓷磚裝飾)。而磚拱結構用于地面早起僅見于塔的局部,至元朝開始使用磚拱建房屋,明朝出現了完全用拱券結構的碉樓和結構用磚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無梁殿。

二、組群布局

1、商朝宮室已經有了”間“的概念。建筑物的間數除少數例外,一般采用奇數。各間面闊自商朝至戰國遺跡多在3米左右,隨著技術發展,唐朝以5米居多,宋以后則擴大到七八米。最大明長陵明間面闊10.34米。

2、中國古代建筑庭院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對稱,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的設計。其中多以縱軸線為主,橫軸線為輔

3、庭院布局大體分為兩種:縱軸線安置主建筑,院子左右兩側依橫軸線建兩座較小的次要建筑相對,稱為三合院;在主要建筑對面在建一個次要建筑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庭院,稱四合院。四合院由于其主次分明,安全,防風沙的密封較強等優點使用較為廣泛。

4、另一種庭院布局廊院,即在主要建筑對面次要建筑兩側用[ ]形回廊聯系在一起。這種組合可收到藝術上大小、高低、虛實、明暗的對比效果,同時回廊各間裝有直欞窗可向外眺望擴大空間感。這種建筑自漢至宋金多見,至唐逐漸被有廊廡的四合院代替。

5、當一個庭院建筑不能滿足需要,往往采取縱向擴展、橫向擴展構成組群建筑。

三、藝術形象

四、園林

1、東晉廬山營東林寺開寺觀園林之端,魏晉南北朝時期崇尚自然野致,宋朝江南地區筑山疊石成風,產生蒔花、造山的專職工匠。唐宋時期文人畫家自建園林,”詩情畫意“逐漸成為園林設計主導思想。到明清兩代江南私家園林達到鼎盛。

2、從漢朝池中建島,到魏晉沿池布置假山花木,自此以水池為中心處理園景成為傳統方法,從南北朝開始欣賞奇石。

3、除山池以外,都追求在有限的面積內構成更多風景,力求疏密相間主次分明,幽曲與開朗,奧如曠如。

4、花木方面,與山池房屋配合,花木品種及配置方法要求多樣化,以達到移步異景的要求。園林風景好像展開的畫卷,風景有層次,有深度,遠中近層層含蓄不盡。

五、城市

1、《考工記》記載的王城制度雖尚待證實,但長安遺址已經證明街道寬度沿用《考工記》所述以車”軌“為標準的方法。

2、城市綠化根據漢代以來傳統,大道兩側種植槐樹,而洛陽從隋朝起以櫻桃石榴作為引道樹,河岸種植柳樹。沿用至宋。

3、北宋時期取消封閉性坊墻,采用住宅商業混合式街道。但是都城布局仍追求對稱整齊。雖然臨安、南京受地形限制,但依然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規劃建設。

4、南方依山傍水的城市常常不規則布局,例如蘇州城內街道與河相輔,供運輸和排水之用。

5、從唐末開始,成都江夏蘇州福州等城市陸續建造磚城,江南若干城市用磚鋪路。

六、工官制度

1、”工“首見商朝甲骨文,即當時管理工匠的官吏。《周官》《左傳》記載掌管營造工作的司空。主管具體工作的官吏《考工記》稱為匠人,唐朝稱為大匠。主要工匠稱”都料匠“,既設計繪圖又主持施工。明朝出現工匠出身的工部首腦。

2、漢初已有圖紙施工,隋朝出現百分之一比例的圖樣和模型。

3、從唐朝起除了官方匠師,還有雇傭匠人。到明中期,雇傭逐漸代替征工,并出現了私人包工商。到清朝政府直接掌握的工匠已經很少,包工商大量出現。這是中國建筑業生產關系的一個重要轉變。


2019.03.02

第一章 原始社會時期的建筑遺跡


第一節 原始人群的住所


第二節 仰韶文化的建筑遺跡


第三節 龍山文化的建筑遺跡

1、黃河中下游地區進入龍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以后,某些木造的隨葬品表示已有貧富差別了。


2019.03.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的建筑


第一節 夏


第二節 商朝的宮室和陵墓

1、商朝文字是已知最早的象形文字,目前以出土的甲骨文達四千多。

2、根據有關建筑的象形字,可推測當時房屋下部有些在地面上建臺基,有些使用干闌式構造。根據甲骨文“席”、“宿”,可知當時室內鋪席,人們坐在席上。

3、商朝雕刻的特征,多用細密的花紋為地,襯托高浮雕的主要紋飾。最常見的有云紋、雷紋、饕餮紋、蟬紋、圓圈紋等。


2019.03.03

第三節 西周和春秋時代的建筑

1、《左傳》和《禮記》曾記載,周朝宮室的外部有為防御與揭示政令的闕。其次有五層門(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和處理政務的三朝(大朝、外朝、內朝)。闕在唐朝依然存在,后來逐漸演變成明清的午門。三朝五門為后代附會沿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隋朝以后歷代宮廷建筑的外朝布局。

2、春秋時代有一百多諸侯國,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能維持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消費,財富也集中于城市中。

3、據《考工記》記載,城墻高與基寬相等,頂寬為基寬的三分之二。門墻尺度以“版”為基數。

4、西周出現了板瓦、筒瓦,瓦的出現解決了房屋漏水問題,是古代建筑的重要進步。瓦的使用到了春秋時代才逐漸普遍,屋頂坡度由草屋頂的1:3降至瓦屋頂的1:4。


2019.03.04

第三章 戰國、秦、兩漢、三國時期的建筑

第一節 戰國到三國時期社會變動和建筑概況

1、建筑是“威四海”的精神統治工具,漢都城規模更加宏偉。未央、長樂兩宮都是周圍長達十公里左右的大建筑群組。

2、工程技術方面,東漢建筑的平面和外觀日趨復雜,高臺建筑日益減少,樓閣建筑逐步增加,并且大量使用成組的斗栱。


第二節 城市的發展

1、春秋以前的城市,手工業主要為統治階級服務,商業還未充分發展起來,因此城市規模都很小。

2、咸陽建于秦孝公十二年,至秦孝文王宮館閣道相聯三十余里。秦滅六國,使徒刑者七十萬建阿房宮驪山陵。

3、漢長安城,成周22.5公里,城墻用黃土筑成,最厚處約16米。城門每面三座,每門三個門洞各寬8米。

4、洛陽是原東周“成周”故址,秦漢都建有宮殿,東漢時洛陽除了宮苑,官署以外還有里閭及二十四街,街道兩側種植栗、漆、梓(zǐ)、桐四種行道樹。

5、曹操建設鄴城,重新規劃,將宮室苑囿官署設置在城北,住宅位于城南區分明確交通方便,后來南北朝及隋唐都城規劃都在這基礎發展而來。

6、春秋至戰國,各都城都有閭里為單位的居住方式,西漢長安有一百六十個閭里,每一閭里設“彈室”控制居民,都城布局上,閭里雜處于宮闕和官署之間,到曹魏鄴城才分區明確。


2019.03.05

第三節 秦漢三國的宮室

1、西漢之初,僅修建未央宮、長樂宮、北宮,到漢武帝才大建宮苑。太后住長樂宮,太子住北宮。


第四節 住宅

1、床的用途到漢代擴大到日常起居與借鑒客人,不過這種床小,僅能坐一人,稱作“榻”。東漢末靈帝時期可折疊的胡床傳入中國。


2019.03.06

第五節 陵墓

1、春秋戰國累土為墳,且植樹。

2、漢承秦制,墳的形狀上累土為方錐形,削去上部,稱為“方上”。最大的方上約高20米,其上建有建筑。

3、陵內設置寢殿與苑囿,周圍建城墻,設置官署,并遷各處富豪居住附近,號稱“陵邑”。至東漢廢止陵邑。方上體量也不如西漢宏巨。

4、漢朝貴族墳墓多也采取方錐平頂,一般貧民則采用簡單的土坑葬。

5、結構上商周戰國采用木槨墓和深葬制度,河南輝縣發掘木槨墓,深入地下18米。西漢初仍使用木槨墓,由于磚墓和石墓的發展,木槨墓逐漸減少,至漢末幾乎絕跡


第六節 秦萬里長城和漢長城

1、西漢為了保護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除了修葺秦長城外,又加建了東西兩段長城,西段經過敦煌一直建到新疆。東段經內蒙到吉林。


2019.03.07

第七節 建筑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1、漢西部長城有的還在版筑中加蘆葦,直到今天,一些鹽堿地區,夯土中加蘆葦層隔堿。

2、這一時期文獻雖有“反宇”的記載,但是漢闕與絕大多數大多數明器、畫像表示屋面和檐口都是平直的,沒有反宇與翹曲的屋角(東晉壁畫出現屋角起翹)

3、該時期雕刻手法日趨豐富,通過線刻、壓地隱起等的手法。


2019.03.08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筑

第一節 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變動和建筑概況

1、該時期出現了儒釋道相互斗爭和交融的局面。思想領域的活躍大大推進了文學和藝術的發展。


第二節 都城及宮殿

1、北周滅北齊,鄴城化為廢墟。

2、東晉經營建康,在三國吳建業舊址逐步發展的。兩晉南北朝的城市是繼承東漢洛陽,曹魏鄴城的規劃而發展,宮室都建在都城重心偏北處,構成以宮室為中心的南北軸線布局。

3、到東魏,附會“三朝”制度,以正殿為主縱列兩組宮殿。這種縱列方式為后來隋唐宋明清所沿用。


2019.03.09

第三節 住宅

1、北魏末期貴族們住宅后部往往建有園林,園中有土山、釣臺、曲沼、飛梁、重閣等。同時期疊石造山技術也有所提高。

2、魏晉以來,士大夫標榜曠達風流,愛好自然野致。北魏洛陽華林園、張倫宅、梁江陵湘東苑,或重巖復嶺,石路崎嶇。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

3、該時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家具變化巨大。睡眠的床以加高,上部加床頂,床榻加高加大。還有各種形式的高坐具,椅子方凳等逐漸普及。


2019.03.10

第四節 寺和塔

1、南朝建康有五百多所佛寺。北魏統治范圍內,有佛寺三萬多所,首都洛陽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佛寺。北魏《洛陽伽藍記》記錄當時洛陽四十多所佛寺。

2、塔藏舍利,是教徒崇拜的對象。所以塔位于寺的中央,成為寺的主體。以后建佛殿供奉佛像,供信徒膜拜,于是塔與殿并重,而塔仍在佛殿之前。隨著南北朝到唐數目漸多,供奉佛像的殿逐漸成為主體,小寺不一定建塔

3、塔的概念和形制源于印度的窣(sū)堵坡;中國的塔雖然也放舍利,但是功能和結構融合本土傳統手法,創造了樓閣式木塔,塔內不但供奉佛像還可登臨遠眺。窣堵坡縮小了,安置于塔頂之上,稱之為剎。剎既具有宗教意義,又起到裝飾作用。

4、木構閣樓式塔首見于東漢末年,南北朝時數量最多,成為當時塔的主流,北魏正光四年,河南登封縣崇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唯一的十二邊型平面塔。


第五節 石窟的建筑和雕刻

1、石窟寺的概念肇源于印度,

2、山西大同云岡西部五大窟和龍門三窟是為北魏皇帝祈功德而建的


2019.03.11

第六節 陵墓

1、現存南朝陵墓大都無墓闕,而在神道兩側設置神獸;其中皇帝的林木用麒麟,貴族的墓用辟邪。石獸之后左右有墓表及碑。墓表繼承漢晉形制:下為柱礎,在方座上置圓形鼓盤,刻成雙螭(chī沒有角的龍。古代建筑或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做裝飾);中有方柱而四角微圓,從柱身一面雕出方版,上刻死者的職銜。


第七節 建筑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1、兩晉南北朝時期建筑材料的發展主要在磚瓦的產量和質量的提高與金屬材料的運用方面。其中金屬材料多作為裝飾材料使用。

2、根據文獻記載和日本飛鳥時期木塔推測,當時木塔都采用方形平面,中小型木塔,用中心柱貫通上下以保證其整體牢固。

3、該時期斗栱的結構性能得到進一步發揮,已經用兩跳的華栱(垂直出跳構件)承托出檐。

4、磚結構在漢朝多用于地下墓室,北魏時期大規模運用到地面。

5、云岡石窟全部主要洞窟都在約35年內所鑿造,北齊晚期開鑿天龍山大像窟時,曾日夜施工。

6、東晉壁畫和碑刻出現了屋角起翹的樣式,使體量巨大的屋頂顯得更輕盈活潑。根據文獻,北魏末期只有宮殿和少數王族府邸才許使用反宇飛檐。

7、北朝石窟為后世留下極其豐富的裝飾花紋,除秦漢傳統紋樣,隨同佛教藝術而來的印度、波斯和希臘的裝飾,有些不久就被放棄,但是火焰紋,蓮花,卷草紋,瓔珞紋,飛天,獅子,金翅鳥后代逐漸應用到工藝美術方面,其中以蓮花,卷草紋,火焰紋尤其廣泛。如在卷草紋中加動物,或以兩組卷草相對并列,就是從波斯傳入。

8、該時期,北朝建筑和裝飾風格從最初的茁壯粗狂,到北魏末期呈現雄渾而巧麗,剛中帶柔的藝術風格。總體來說,這是中國建筑風格在逐步形成的歷史過程中一個生氣蓬勃的發展階段。


2019.03.12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建筑

第一節 隋唐五代時期的社會變動和建筑概況

1、從唐末開始某些商業繁榮城市,出現了夜市,五代洛陽已經允許臨街設店。

2、當初已經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準。構建的比例形式逐漸定型。


2019.03.13

第二節 隋唐的都城與宮殿

長安

1、公元582年,隋文帝因長安城規模狹小,水質咸鹵。命宇文愷在漢長安東南興建新都,命名大興城。唐又陸續建設,改稱長安。城厚12米,每面三門,每門三道,正南明德門五道。城門上建高大城樓。

2、長安規劃總結漢末鄴城,北魏洛陽,東魏鄴城的經驗,在對稱原則下,沿南北軸線將宮城和皇城置于最北中部,并以縱橫相交的棋盤型道路將其余劃為108里坊。、宮城中間是皇帝聽政和居住的太極宮,西部為掖庭宮,東部為太子居住的東宮。

3、大明宮位于長安城外東北龍首原上,有南北縱列的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又在其左右建造對稱的若干殿閣樓臺。后部諸殿是皇帝后妃居住和游宴的內廷。位于西北部高地的麟德殿是皇帝宴飲群臣觀舞做佛的地方,面積約等于明清故宮太和殿的三倍。

4、大明宮宮墻夯土筑成,底寬10.5米,只有宮門和宮墻轉角表面砌磚。

5、長安城南北并列十四條大街和東西并行十一條大街,位于中軸線上的朱雀大街寬150米,其余寬120~134米不等,其他不通城門的街道寬42~68米不等。沿城內街寬20米,但都是土路泥濘不便。為了排水,兩側有寬深各兩米的水溝。但因城內地形起伏過大,排水仍然困難。街道兩旁種成行槐樹,稱為“槐衙”

6、里坊近于方形,東西520,南北510~560米,也有長方形,東西600級1100多米。里坊周圍用高大夯土墻包圍。大坊四面開門,小坊東西兩門。坊內街道寬度大多15~20米左右,坊內有較窄巷曲,還有若干商鋪。坊外側和沿街部分主要為權貴官吏府邸和寺院。直接向坊外開門,不受夜禁制度限制。

7、將手工業商業集中固定,是古代都成規劃特點之一,便于管理與平準物價。隋唐長安繼承并發展這一特點,建造東西二市。市面積約1.1公里,城垣圍繞四向開門。市中央是市署和平準局。西市內有井字形干道,道寬16米,兩側各有水溝,再外一米多寬人行道。店鋪之間多有小巷

洛陽

1、隋唐繼漢東西二京制度,以洛陽為東都。洛陽地理位置適中,運河開通后在政治和經濟上便于控制東南地區。因南北樞紐而逐漸繁榮公元九世紀末,唐朝遷都洛陽。

2、隋唐洛陽由七世紀初,宇文愷主持,位于漢魏洛陽之西約十公里,被依邙山南對龍門。寬長七公里多平面近于方形。洛水由西往東穿城而過,把洛陽分為南北兩區。洛水建橋4座。城內開鑿漕渠,受制地形洛陽不完全對稱。史書記載,為了造城每月役使工丁兩百萬,死者十之四五。

3、洛陽宮城位于城西北角,城厚16.5米,“門有二重觀,左右連闕。”洛陽103里坊街道較長安窄,因洛水航運南北兩市偏南區和北區東部,還有位于西南角的西市,中唐到北宋,很多貴族在南區營建住宅園林。


2019,03.14

第三節 住宅

1、隋唐五代的住宅沒有實物留下,只能從文獻和壁畫中旁證。

2、該時期貴族士大夫不進掘池造林,還在風景優美的郊外造別墅。白居易暮年因洛陽宅廣十七畝,房屋三分之一,水占五分之一,竹占七分之一,園中有池池中三島,島上建亭以橋相通。島、樹、橋、道相間。引水至小院臥室階下,置西溪、小灘、石泉、書樓、臺、琴亭、澗亭等。

3、欣賞奇石的風氣,自南北朝到唐朝逐漸普遍去來,尤其以產太湖石的蘇州為甚,園中疊石為山,怪石夾廊。

4、該時期席地而坐與使用床榻的習慣仍然存在。


2019.03.15

第四節 寺、塔、石窟

1、若干佛寺擁有大量莊園和水產碾,并在城市進行商業活動,而貴族為了逃避國稅,往往把莊園寄托于佛寺內。在此經濟基礎上,寺院建筑和附屬藝術得以繼續不斷的發展。

2、唐代佛寺在建筑和雕刻、塑像、繪畫相結合方面做了很大發展。保留至今的唐朝佛殿中較為完整的只有兩處,山西五臺山的南禪寺和佛光寺正殿。

3、南北朝時期,塔是佛寺族組群中主要建筑,到了唐朝,塔已經不是組群中心了。塔的平面大多是正方形。

4、結構方面,內部可以上去的塔多將塔的壁體砌成上下貫通的空筒,向上逐漸縮小,內部往往用木樓板劃分數層。并非整體磚結構

5、石窟寺經南北朝到唐朝到達高峰,由華北范圍擴展到四川盆地和新疆。鑿造石窟的功德由帝王貴族到一半貧民。


2019.03.16

第五節 陵墓

1、唐朝主要利用地形因山為墳。


第六節 安濟橋

1、隋大業年間李春主持建造,位于南北交通干道河北趙縣南門外。距今一千四百年歷史。


2019.03.17

第七節 建筑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1、磚的應用逐步增加,從盛唐開始仿木建筑的磚塔不斷增加。宮殿往往用花磚鋪地。闕的表面使用貼面磚。

2、這時期彩畫構圖已初步使用“暈”,對于以對暈、退暈為基本原則的宋代彩畫具有一定啟蒙作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825評論 6 546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81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980評論 0 38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4,064評論 1 31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779評論 6 41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109評論 1 330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99評論 3 45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287評論 0 291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99評論 1 338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515評論 3 36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750評論 1 375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221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933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327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667評論 1 29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492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703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第1篇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樣性與主流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從北到南...
    槑槑啊閱讀 588評論 0 1
  • 1) 十三天 —— 構成佛塔頂端相輪的層狀結構。 2) 三角尖頂 —— 兩弧間形成的突起,特別指石造的...
    槑槑啊閱讀 671評論 0 1
  • 2.14場景設計及目標結論 1.在濱江龍湖天街咖啡廳把滄州一田園綜合體,設計整理稿補上發出 2.把車還到江暉路星光...
    97dbfc884f6c閱讀 183評論 0 0
  • 所謂的三思而后行就是指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慮相關的個方面:內容,原因,方法。任何任務都起碼具備3個屬性:何事,何因...
    Petersen閱讀 76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