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是古典藝術,是文明的標志,它記錄了人類的歷史。建筑是石頭的史書,建筑記錄的歷史往往比我們文字記錄的歷史更直觀,建筑就是歷史的實物。建筑是文化寶貴的遺產。全世界人類文明的起源有六大文明,包括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古代地中海、古代中美洲和古代中國。(柳肅 湖南大學)這六大文明都是獨立生長出來的,各自有各自不同的風格。古代埃及建筑文明只剩下金字塔、太陽神廟等建筑遺址;古代西亞即兩河流域的建筑文明也只有一些城堡的廢墟,古代印度雖然保留的建筑文明很多,但由于其他國家的入侵,建筑已經不再能反映原始的文明,而變成各種文明的混合;古代中美洲的文明到今天也只剩下一堆石頭的廢墟。古代地中海的文明與中國文明成為至今影響著世界的兩大文明。
建筑是一門藝術。建筑是實實在在能看到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明史。建筑不僅僅是關于技術的問題,它所包含的內容大到國家政治、哲學思想、宗教、文學藝術,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對于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研究對今天的中國有很深遠的意義。
首先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從材料上看,中國古代建筑以木頭為原材料。與其他文明不同的是,中國建筑是木頭的史書。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運用了大量的木質材料。木頭怕火、怕水還怕蟲,用木頭建造的房屋并不能長時間的保留,不像現代的建筑和西方建筑的石頭建筑能保留上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時間,而這正反映了古代中國人“不求物之長存”的思想。木頭不像石頭一樣硬。木頭在形狀上有更強的可塑性。木頭在形狀結構上的變化發展出了有亭、臺、樓、榭等多種形式的建筑。這也是中國建筑如此豐富多樣的重要原因之一,木頭有一定的韌性,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抗震的優點。
中國建筑具有三段式的特點,包括屋頂、屋身、臺基。
中國建筑中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人”字形的大屋頂。大屋頂的造型主要是為了保護外側柱基免于水蝕。而屋頂式樣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特色,大體可以分類為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攢尖頂、盝頂、盔頂,它們都具有大屋頂的特點。
然而大屋頂就必然需要能承受住足夠大重量的梁柱。中國古人便運用聰明才智,發明出了——斗拱這個集實用與裝飾一身的巧妙部件。斗拱,是中國建筑上特有的構件,它大概有以下兩個功能。
裝飾作用。后來的斗拱逐漸變為裝飾。越高貴的建筑斗拱越復雜、繁華。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斗拱的裝飾性主要體現在斗拱雕刻造型上。
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它位于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每一層都承受一部分力,這樣便使得建筑更加穩固。
抗震作用。斗拱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和現代梁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筑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采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松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研究證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在中國四川,大量古代建筑經歷了多次地震后,仍然屹立不倒。斗拱還傳到日本,這使多地震的日本建造出了更安全的住所。它們是斗拱抗震的最好實證。
再來看,色彩在中國的應用非常講究,色彩在中國古代建筑上的應用也十分謹慎。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是多樣的,這也要歸功于木頭良好吸附性,比較容易著色,這給中國古代建筑顏色設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色彩在中國皇家建筑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故宮。屋頂用金黃色、屋身用紅色、臺基用白色,強烈的顏色對比象征了皇室的雍容華貴。而民間建筑最具代表的是徽式建筑——白墻黛瓦。
從這些中國古代建筑的外形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蘊含的中國古代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天圓地方的思想。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始終在與天作斗爭,靠天吃飯,所處理好天人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代人世界觀的基礎。
中國建筑講究風水,建筑一般都枕山、環水、面屏。枕山是有靠山,給人一種安全感。水自古是生命之源,更是交通樞紐,環水說明有財路。面屏,則是為了“財不外露”,一般在大門進入出會設有屏障,以免屋內財務被窺探得一清二楚。
而中國建筑大多臺基為方形、屋頂為圓形,象征著天圓地方這個思想。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塔建筑。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在越來越國際化的時候,人們的思想在慢慢改變,建筑風格也在慢慢改變。自從中國開始西學之后,我們越來越不知道怎么建造我們自己的建筑,一味地提倡西學導致我們思想文化上的斷層,于是我們不知道如何用現代建筑去表達我們獨特的思想,雖然也有一部分人敢為人先,但建造出來的建筑有多少是鬧了笑話的,有多少可以西方建筑與中國古建筑相提并論的呢?為了保持我們文化的獨特性,中國古代建筑更值得今天的我們去學習借鑒。中國古代建筑作為一種可視可觸的歷史,對今天的建筑又有哪些借鑒意義呢?
首先,現代建筑應該更講究文化歸屬感。當代建筑講究永恒,講究長久,古代建筑講究修繕,所以兩者運用的建筑材料不同。當今建筑在講求實用時,文化性似乎被漸漸忽視了。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特色,每個建筑都是一個社會群體文化藝術的結晶。但是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房屋建筑的實用性尤為突出,文化性漸漸缺乏,導致今天我們蓋了那么多一模一樣的商品房在城市,而城市讓人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鋼筋混凝土的冰冷,越來越讓人感受不到人文氣息。在這個科技信息化的社會里,人們缺少一種心靈寄托、一種文化關懷,但凡有一點文化內涵在里面的建筑,擁有些許文化關懷在里面,都將倍受歡迎。
其次,現代建筑應該注意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現代人口猛增,對住房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很多現代開發商,不管風水好不好,不管靠山和環水的道理,不管適不適合建造房屋,只要有需求,一切自然的阻礙都可以戰勝。但是人類始終還是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去生活,不友善的自然觀,最終導致的惡果終將會作用到人類身上。
再次,現代建筑要有藝術思想性。建筑是一門藝術,一門藝術就必然有創作的思想性。現代建筑大多是學習西方的建筑,追求永恒,其實也是中國人本身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原因。建筑是可視可觸的歷史,為什么現代中國建筑沒有可以與古代建筑相媲美的?今天的中國建筑大多借鑒西方的樣式,與世界其他國家保持一致的同時,漸漸失去了中國建筑的獨特性。我們擁有那么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國思想應當是絢爛多彩的,我們在學習西方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的東西學沒有。建筑如果沒有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那么只是一項技術,而非藝術。有思想并不是說要與眾不同、標新立異,通過一個建筑去表達自己的思想信念。
最后,現代建筑應該關注人的需要。也許我們在建造房屋時,有的是為了商品經濟而建造,那作為建筑的使用者,我們的需求該找誰訴求呢?建筑不是磚瓦泥的組合,而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交互平臺。我記得我碰到過一個小姑娘,說她不認識自己的家在哪里了,等到她媽媽來接的時候,原來她家在離她走丟的地方只有三百米遠,是同一條街,小姑娘卻說,我知道家就在附近,可是不知道在那一棟,因為所有樓都長得和她家住的樓一樣。這是不是該引起我們對現在商品房的一些反思呢?過去每一處房子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也許是臺基的不同,也許是煙囪的不同,也許是門匾的不同,沒有兩棟房子是可以一模一樣的,反觀今天機械的復制品,也不奇怪有那么多路癡會在城市里迷路了。
參考文獻:《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湖南大學,柳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