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孤峰獨影
大家好,近一周都沒有寫我的課堂了,心中很急,手里很癢,但遲遲不能動筆。過去,我一直總結反思我的閱讀教學,很少涉及生字教學,但這不代表我不關注生字教學,只是我覺得課堂上的生字教學有些模式化,具體的教學環節沒有像閱讀教學一樣,能蕩起層層漣漪。直到一位同行與我商討生字教學時,我才想起,生字教學該好好地反思和總結一下了。這一周,我都在思考:生字教學該怎樣回顧,怎樣總結,回顧什么,總結什么,靜下心來,梳理課堂,漸漸脈絡分明。特意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生字教學反思整理一下。寫的時候,或許言辭不精練,或許章法不嚴謹,或許思考不成熟,或許做法不理想,敬請多提建議,無論誰閱讀到此文,先誠懇的道一聲:耽誤你的時間了,謝謝閱讀!
《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作為二年級語文老師的我,也一直致力于加強識字教學。
課堂上我更多的采用“隨文識字”。隨文識字教學實際就是邊學文,邊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將識字任務貫穿于課文的學習中,從始至終融合在每個課時的教學中,不斷提高漢字在學生頭腦中出現的頻率。
下邊以《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植物媽媽有辦法》為例子,談談我課堂上的“隨文識字”的步驟:
一初步感知階段----隨文正音。
讀準字音是識字的第一步,在低段教學中,要讓孩子利用各種辦法讀準字音,聽讀,借助拼音是常用方法。每學一篇新課,我的教學目標是以闖關的形式出現:第一關“我會讀”:我能邊讀課文邊畫出生詞,并能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我遇到難讀的詞句就多讀幾遍,把課文讀流暢。
其實,在這一關“我會讀”中,包含兩個子目標:1.讀準生字的字音。2.讀通順課文。為完成這兩個目標,我分步進行:
首先,讀準每個字的讀音,并畫出生字詞。我覺得,每篇文章中的生字猶如一顆顆明亮的珍珠,散落的每一個精美的詞語中,隱藏在每一行的奇妙言語里,要想掌握住這些生字,首先得請孩子借助拼音認真的讀課文讀準每一個字的音,也就是說要“讀準單個字音”,走好學習生字的第一步:正音。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是其中的一種方法。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孩子的心里特點和文章的體裁來確定。《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文章”,我就采用請孩子借助拼音自己拼讀的方法來進行。《小蝌蚪找媽媽》是有趣的童話故事,我就采用“聽讀”的方法來進行,孩子一邊看著課文,手指文字,一邊聽著故事,熟悉字音。無論哪種方法,都要有一定的檢查措施,要切實的知道孩子是否真正讀準了字音。檢查措施:同桌互讀,正音。小組展示,全班正音。在正音的過程中:讀對了,夸夸他;讀錯了,教教他。我在傾聽的過程中,會隨時把讀錯的字板書在黑板上,給全班講解,糾正讀音,強化記憶。在初讀課文的時候,讀錯的基本上都是這節課要學習的生字詞。例如這幾課中的“捕、袋、曬、奔、傍、旅、底”,這些字很容易讀錯,把捕讀成甫,袋的輕聲讀成第四聲,曬平舌音讀成翹舌音,奔的聲調讀錯,傍是后鼻音讀成前鼻音,旅讀成魯,底讀成第一聲,類似這樣的錯誤,多音字“為、沒、得”的音讀得更是五花八門,特別是“得”,第三課里“就得”,總是讀成方言,“得”的音發的不飽滿不圓潤,就成了錯音。像這些錯誤的地方,孩子們都能以“我糾正”的發言的形式指正出來,在孩子們指正的同時,我一一板書在黑板上,全班共同認讀識記這些生字,領著孩子反復讀幾遍,確定孩子真的讀準了單個字音,再讀準所在的詞語,然后把詞語放進課文里繼續鞏固讀。只有每個字的音讀準了,句子才有可能讀通順,文章才可能讀流暢。讀準字音,識字的第一步,是開啟閱讀的基礎。
二 具體細化階段---隨文解義。
識字教學中,有的老師把生字從課文中提煉出來,上成一節專門的識字課,其實,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學生最多是記住了字音或者模糊的記住了字形,但不一定會靈活的運用,即使老師多方面講解、強調,學生也未必能真正能理解字的意義。這樣的識字是片面的孤立的。因為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是不可能完全割裂開來的,二者的融會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因此,在孩子們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我把帶有生字的句子從文中摘取出來,以PPT的形式呈現,請孩子們再次認讀這些摘出來的 句子,并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嘗試著理解詞義,順勢弄懂字義。
比如“升到天空,我又變成極小較小的點兒,連成一片,在空中漂浮。”---《我是什么》這句話中有四個生字,我會用紅色標識出來,請學生談談來比較一下“小、極小、極小極小”,通過比較詞語來理解“極”的意思。再如:“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小蝌蚪找媽媽》。這句話中“鯉、捕、迎”三個生字。我引導孩子通過圖文結合法理解認識“鯉”;引導孩子生活聯系實際認識“捕”;和孩子一起表演認識“迎”。還有“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請孩子們觀察第三頁的“青蛙圖”理解認識“蹲、披、露、鼓”。
低年級的理解字義的方法不同于高年級,《課標》說:“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因此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課堂上我采用更多的是圖文結合法、動作表演法、詞語對比法、聯系生活實際法等小朋友們喜聞樂見的易于接受的方法,有時候多種方法并行。反復的觀察、認讀、理解,給識記生字搭建了一層層的梯子,使孩子慢慢的走進了生字,拉近了孩子和生字的距離,從而降低了孩子識記生字的難度。隨后,把這些帶有生字的詞語從句子中截取出來,課件上呈現的只有生詞了,請孩子認讀,識記。最后,再把生字從這些詞語中剝離出來,課件上出現的只剩下生字了,再次請孩子們認讀,識記。最后,再把生字放到文中讀。這樣的生字教學:從文到段,由段到句,從句到詞,由詞到字,再把字放置文中鞏固。這是隨文識字的最重要的做法,此時的課文就是一個識字的載體。
我的心得是,只有把生字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識記,來理解,學生認識的生字才是靈活的,學生掌握識記生字的方法才是靈巧的。
三 復習鞏固階段----隨文記字形。
記憶字形是低年級教學的難點,我一般采用結構記憶法、字族文記憶法、字謎記憶法、拆字記憶法、組詞法、生活識字法、熟字加偏旁法、部首字歸類法,形近字對比法等。最好的方式,讓學生自我討論,學生自我發現的要比教師教好的多。
如《植物媽媽有辦法》的生字教學:她、如、娃三個字,我就采用部首字歸類法來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中的生字,我采用形近字對比法“該孩”“那哪”“睛晴”“兩倆”“頂領”。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掌握了很多的識字方法,很多的字形的記憶方法是孩子們自己想出的。
要求會認識的字,我一般不重字形的分析,而是強調整體上記憶,個別有規律的可以分析,但適可而止。這些字要求見到能猜測出來就可以的,不能見字就組詞,沒完沒了地拓展,否則就成了變相的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
四 指導寫字階段——隨文寫生字
讀準字音,理解字義,識記字形,之后就是書寫的指導。本學期每篇課文中要求會寫的生字一般都是十個左右。不僅數量加大,而且難度增加。這么多的生字,不可能每個生字都在課堂上進行精心的講解和指導,不講解,讓學生自己看到生字就能寫,而且寫好,唯一的方法教給孩子書寫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寫好漢字,首先得會觀察漢字。課堂是我是這樣引導孩子觀察漢字的:
看到田字格里的生字,第一步要看字的結構。是上下結構,還是左右結構,亦是半包圍結構,又或是獨體字。第二步看字部件的寬窄大小。是左寬右窄,還是左窄右寬?是上大下小,還是上小下大?第三步看部件的高低搭配。字的結構不一樣,那么每個部件的起筆點就不一樣,每個部件的胖瘦也不一樣。下邊舉例說明:
腳 左中右結構。仔細觀察每個部件的胖瘦高低,腳的每個部件都瘦瘦高高的,但月字旁就顯得格外苗條,雖然身處首領的位置,個頭卻占不了上風,遜色于中間的去字,仔細觀察中間的去字,起筆就比月字旁高出了一個頭頂的位置,但去的整體的高度卻比不上月字旁。右邊的單耳刀就更有趣了,他的個子最矮,不好意思的躲在了右半格橫中線的上沿處。第四步,找關鍵筆畫所在的位置,也就是找字中哪一筆哪一畫寫在橫鐘線和豎中線。月字旁第四筆寫在橫鐘線的下沿;去的第三筆橫寫在了橫鐘線上,第二筆豎寫在豎中線上;而單耳刀的第一筆卻膽怯的從去的第三筆橫處起筆。整個字錯落有致,胖瘦均勻,寬窄有度。就這樣“察字四步法”:一看偏旁結構,二辨寬窄大小,三瞅高低搭配,四找關鍵筆畫。
再如:如、娃、她 三個字都帶有女字旁,不僅要引導孩子按照“察字四步法”來辨析生字的寫法,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女字旁的寫法:第一筆撇點開口的幅度大一些,點的筆畫長一些,撇的起筆低一些,為最后一筆提籌備力量。而生字“如、知、識”這三個字的書寫指導,引導孩子看這三個字中,都帶有口字,引導孩子觀察三個口的不同。作為獨體字的“毛 更”就是重點找到關鍵筆畫,寫好毛的豎彎鉤,微微向左側一點,彎過來的時候圓轉自然,不要棱角分明,這樣的字太扎眼。更的豎撇和捺要左右舒展,重心才能平衡。
生字書寫的指導,每篇課文中我都會挑選出典型的生字進行詳細的書寫指導。一般不同結構的字各選一個,獨體字一個,特殊筆順的字必須要指導以強化記憶。
這就是我眼中的隨文識字,這就是我課堂上的隨文識字。隨文識字它摒棄了傳統識字方法的片面性與孤立性,它吸收了傳統識字教學法的音、形、義面面俱到的精華,結合現代教育理論,以激趣減負為主渠道,把生字、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和具體的一篇篇課文中來感知、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識字的數量和質量,高效地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