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上學時歷史課上學到的三國人物,“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對他的人品概括。加之小說《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這句話可以和曹操的名字劃等號?!凹槌肌钡臉撕炠N了上千年。
聽書呂思勉《三國史話》,關于曹操,可以說“顛覆了三觀”。
呂思勉先生卻告訴我們真實的曹操是這樣的:對漢室勤勤懇懇,始終恪守臣節, 是個絕代的英雄。
理由有二:
1-? 殺伏皇后是曹操自保行為
以伏皇后為代表的政治勢力,威脅到曹操本身的安危,曹操總不能坐以待斃。政治斗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容不得對政敵心慈手軟。
如果曹操要篡位的話,此時是有廢掉漢獻帝的借口,但曹操沒有廢掉獻帝,說明他不愿意篡漢自立。
2-?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這句話是,夏侯惇勸曹操稱帝時,曹操的回答。被多數人認為有篡權的意思。
呂思勉先生通過查詢史料,找到建安15年12月己亥日,曹操發布的一篇文章,歷史上稱這篇文章為《十二月己亥令》。
在這篇文章里,曹操回答了別人對他的質疑,尤其是周文王這個誤會。
他說,齊桓公、晉文公之所以被后人稱贊,是因為他們雖然兵勢強盛,但仍然侍奉周朝。周文王擁有天下三分之二,還能侍奉商朝,被孔子稱贊為最崇高的德行。我曹操難道不想學他嗎?
這才是他想成為周文王的真正意思,周文王繼續侍奉商朝,他繼續侍奉漢朝。
接著他又舉了兩個例子
一個是戰國時期,樂毅被燕昭王重用,后來燕昭王的兒子燕惠王與樂毅不和睦,樂毅逃到趙國避難,趙王想任用樂毅為將,攻打燕國,樂毅拒絕了。說,他曾經侍奉過燕昭王,不愿意謀害他的子孫。
另一個是秦朝蒙恬,秦二世要殺蒙恬,蒙恬寧愿自殺,也不愿造反,怕玷污了他家三代侍奉秦朝的名聲。
曹操舉完這兩個例子,接著說,他每次讀到這兩個故事,都淚流滿面。他曹家,從祖父曹騰,父親曹嵩到他曹操,再到兒子曹丕,世受漢朝皇帝的恩典,已經超過三代,怎么會忍心篡漢呢。
至于他為什么不放棄兵權,這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也是怕自己沒有兵權被害后,國家再度動蕩,沒有他,真不知道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依上所述,呂思勉先生認為曹操一生為了漢朝,始終恪守臣節。封建時代士大夫公忠體國,為國事舍生忘死的美德他都具備,可以與諸葛亮相提并論,是個絕代的英雄。
我認為,這兩個理由不夠充分,沒能改變我對曹操的固有認識,你被說服了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