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逢除夕,媽媽總會為了全家的團圓,張羅一桌子的飯,其中有幾道必備的菜,例如臘魚、臘肉、土雞、鯉魚……但是這些必備菜種,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則是那道出現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輯中的蓮藕排骨湯。
? ? ? 有一年除夕,媽媽問我:“你知道為什么團年要吃藕湯嗎?”這讓我頓時好奇,媽媽告訴我:“這叫看穿了,一年就要過去了,不管喜樂還是煩惱,都不要去追究,都不要去計較了。”
? ? ? 蓮藕中間有很多孔,切開后,確實能夠一眼洞穿。看穿了,是一種豁達從容的人生態度,而長輩們,能以吃蓮藕做比方,將這種人生態度巧妙的傳遞給我們,并且在我們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在未來的歲月,只要過除夕,我們都會自然而然的想起母親的這番話,提醒自己要學會放空內心,笑對人生。
? ? ? 大年初一,我們這邊不走親戚,走鄰里,給村里的父老鄉親拜年。雖然不會家家都拜到,但是誰家有年長的老人,那是一定要去的。我們小時候,跟著父親出去,一一給鄰家的老人拜年,隨著我們漸漸長大,這樣成了我們大年初一的一種習慣。即便沒有長輩的提醒,我們也會早早出門,給鄰里老人拜年,獻上祝福。
?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雖然鄉里鄉親不一定知道孟子的這句千古名言,但是他們卻以實際的行動,在踐行這句話,在詮釋這句話。而我們也是在春節中,通過長輩的身教,慢慢養成尊老、敬老的美德。
? ? ? ?過春節不容易,它有很多規矩要遵守。雖然現在的春節,很多規矩漸漸的被人忽視,但是我依然在心底感激自己當年在春節中通過父母習得的這些“節規”。它不僅僅在告訴你如何過年,而是通過過年,來告訴你如何為人處世。
? ? ? ?例如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家中來客人要起身相迎、長輩為你端茶要起身雙手接過、吃飯時要先讓長輩落座、用餐時要舉止端正、長輩交談不能插話、收到壓歲錢要告知父母……其實這些規矩,做父母的在平常時日也會予以教授。而春節,則是檢驗子女修養的考場。如果你在過年期間有“違規”的舉動,父母會在回到家中后,再度予以規誡。而春節期間這些規誡,要比平時說一千道一萬管用得多。
? ? ? ?雖然我已是二十多歲的人,但母親依然會在春節期間,予以我一些規誡,雖然你有時候會覺得做父母的很煩,但是轉過頭來一想,他們確實說得有道理。
? ? ? ?看似尋常而嚴厲的“節規”,其實它就是一種教養的生活化、具體化。何謂教養?教養就是懂規矩。春節,就是一次學習規矩、養成好習慣的過程。
? ? ? ?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精神》一書中講到:
“中國沒有自己創造的宗教。但中國雖無宗教,卻有教堂。中國每個人的家庭,便是中國人的教堂。由生到死,就在這教堂里。”
? ? ? ?而春節,無疑是一場以家為道場的宗教儀式。
? ? ? ?錢穆先生還說:
“中國人理想,若不能在家里做人,便不能在家外去做人。要到家庭外邊做個人,就得在家里先教。”
? ? ? ?而春節,就是父母教我們做人的一個過程,就好比竹子,每向上一點,就會有一個節。春節,好比我們人生歷程上的竹節,它是讓我們通往理想人生的印記。
正月初五,記于素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