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參觀了江浙一帶大大小小十多個博物館,本文主要圍繞杭寧紹三地,講述了自己的一點小感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來描述春秋戰國或者更往前的一段時期時,展品往往都少不了或石制或骨制或青銅質地的犁、斧、鑿等基礎農業用具。比如勾踐滅吳的故事里,最主要的見證者就是各種青銅農具。當時受生產力的限制,青銅器具是一種比較珍貴的資源。為了增強國力,勾踐聽從范蠡的建議,下令將幾乎所有青銅都用于制造農具,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越國國力大增,為滅吳做出了良好的基礎。
當生產力的發展足以支撐農具的消耗時,人們則將重心從“人和”移動到“地利”。如果將人和理解為農民有了趁手的好用的工具,那么地利則可以理解為對土地的使用效率。使用土地,首要的當然就是水利了。
從古至今,中國的大江南北從來就不缺少水利工程,江浙一帶亦如是。紹興為了紀念“五水共治”設立了治水廣場和治水博物館。杭州的水利主要集中在漕運方面,包括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以及東西向連接杭州和寧波的浙東運河。寧波則主要圍繞著奉化江、余姚江甬江做文章。寧波古城即坐落在在三江交匯處的西南方,占盡地利。展品如瓷碗銅鏡,木雕石雕,絲綢布料等,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廣大人們已經有時間去關注吃喝以外的事情了。
“天時”是農耕中最不可控的。由于生產力的限制,一遇到天災,農耕文明的物質基礎就會受到嚴重沖擊。而為了賑災,甚至需要“舉全國之力”。那么,不妨稍微牽強的將天時理解為運輸和貿易。
在火車出現之前,陸路運輸成本遠高于水運。正由于漕運便利,作為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和中轉站,杭州的優勢得天獨厚。再加上江南一帶氣候宜人,灌溉方便,適合作物生長,杭州人民不愁吃穿,因此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杭幫菜。同樣,寧波作為一座海邊的城市,在“越窯”的鼎盛時期,也建立了一條“海上陶瓷之路”,與朝韓、日本、新馬泰等地互通有無。由于商貿的昌盛,寧波甚至出現了著名的本地的商會:寧波幫。在生產力足以支撐整個農耕文明的時期,展品多以反映文化發展以及古城繁榮為主,如與大乘佛教相關的佛像神龕,反應古城風貌的字畫模型,以及商用的元寶銀票等。
如果說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各個博物館顯得如出一轍,那么,當它們各自融入了當地獨特的文化底蘊時,你將會看到一個個各有特色的鮮活的歷史。紹興博物館主要圍繞“勾踐滅吳”這一事件展開。浙江省博物館主要描述了整個省的發展,以及首府杭州所經歷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如倭寇入侵火燒雷峰塔等。寧波博物館則講述了越窯的發展、明朝的戚家軍抗倭以及鴉片戰爭的寧波戰等事件。
其實說了這么多,還真不如您自個兒親自去游覽一遍來的實在。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