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舍基在《認知盈余》之前,曾著書《未來是濕的》,探討了在現代互聯網經濟下無組織的組織力量。而在《認知盈余》里,他探討的則是無組織的時間力量如何影響這個世界的經濟和商業。
認知盈余是什么?它指的是人們在8小時工作外,消費、分析和創造信息的行為。自20世紀以來的持續的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帶來的技術變革促使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進步的直觀體現則是勞動者的工作強度降低,隨著工作時間的縮短,大量的自由時間盈余下來。而人是天生的社會性動物,需要獲得社會認同感,創造、分享和消費信息的過程讓人們獲得被認同的快感。在自由時間和認知需求的作用下,不知不覺中產生了認知盈余。
每個人都有著不少的認知盈余,如果很多人的認知盈余集合在一起又會怎樣呢?在《認知盈余》書中,克萊舍基用了不少的篇幅強調了規模的力量,要重視在互聯網時代下,規模的重要性。當群體足夠大時,不可預見也就變得可預知。就像克萊舍基書中所說的:“對于我們每年消耗的一萬億小時的空閑時間來說,任何轉變——不管多么微小,都可能是很大一部分。”規模的力量使得規模大的盈余和小的盈余就是不同。
大規模的認知盈余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認知盈余的主體是人。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到過,人們在未來時代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克萊舍基對人們消費、分析和創造信息的行為的認知與托夫勒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承認了人們同時具備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種嚴格意義上的邏輯分割的關系。這是站在新時代角度下的新的認知,是被事實所證明的。
認知盈余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今天互聯網的時代,無數的產品或者事物都認證了認知盈余的巨大作用。不懂問題的上百度知道提問或者知乎等網站,很快將有各種質量不一的答案出現;微博、微信的信息流讓你盡得身邊人的信息;逛淘寶購物前都會先看看評價。這些信息都是用戶自行產生的。UGC,以用戶自行產生內容的模式,在互聯網時代,在認知盈余規模化的時機,變得可能、可行、可用,并且,質量在不斷提高。
UGC的可行的原因,即是認知盈余的行為特征:人們樂意付出,不求回報。這世界由兩套規范驅動著:市場規范和社會規范。社會規范不求及時的回報,它顯得友好而又隱形,認知盈余則是這套規范下的群體行為。市場規范則是有回報,有鼓勵。人在兩套規范下做事顯得不一樣,為了興趣和為了報仇本身出發點就不相同。在回報或者物質獎勵下,一定程度內可以激起人對目標的渴望。但是,為了興趣,為了被認同等正能量方向的目標,往往比市場規范的誘惑能帶來更大的驅動力,人的動機總是顯得不是純粹的追求利益。情感因素是平衡物質可得的利益和心理認同感受的重要原因,現實中,往往分享、創造而獲得認同的行為是不需要回報的,而這行為恰恰就是認知盈余。
以此,人們在UGC中的忠誠度可以有保證,也不需要提供什么物質上的保障。UGC可持續下去的關鍵是,找到符合人們意愿的模式,并使得他們獲得更多的認同感。重點就在產品和市場和社會規范的平衡。
產品的需求需要確立。需求符合實際,則產品將有活下去的機會。而成功的需求,可以使得產品建立在巨大的用戶群體之上。正如之前所說的,規模大的認知盈余和小的盈余是不同的。大的盈余使得預知變得可能,將增加產品抵御風險的能力。而不同大小的盈余將影響產品的最終形態。
而產品的性能,不決定其最終用途。真正的“領先用戶的創新”,是由產品的核心忠誠用戶創造并推動。大規模的認知盈余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團隊在這可能性面前顯得無力。團隊要做的,是制定基本的功能并維持用戶的自由度。
不要隨便引入市場規范。UGC產品一定是最純粹的,具有社會性的,畢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認知盈余的行為特征,是社會規范下的行為。過度的市場引誘,只會讓用戶沉迷于物質之下,從而沖擊了社會規范的不求回報的根基。
認知盈余的力量非常強大,伴隨更新的產品形式和規則引導,必定會對這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