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網絡上的這么一個段子(估計現在還在飄,至少兩年前我還作為培訓小故事講過),作為一個食品與洗滌用品行業世界500強企業的聯合利華(特別強調,聯合利華估計只是因為有名而特地被段子拿出來作為大公司代表)在制造香皂的生產線上發現會有沒有香皂的空盒子從流水線上流入包裝箱,造成客戶投訴,于是為此成立一個項目組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一系列分析并請來專業人員(據說由博士后帶隊)對流水線進行改造,在最后一段流水線增加了一個稱重裝置,能自動將重量超出設定公差的包裝盒剝離流水線。
同時,另一個做肥皂的中國鄉鎮企業也發生了同樣的問題,私人老板立馬命令生產線班長解決此問題。那位班長在生產線轉了半天后,找來一臺電扇,調整了一下距離流水線的距離,風扇的風正好可以將空盒子吹下來。
這個段子特別吸引眼球。同樣的問題,兩種解決方式,結果大相徑庭。那么究竟這個問題孰對孰錯呢?鄉鎮企業隨機應變,以很小的成本解決眼前的突出問題,占了更多一些的贊揚:小智慧解決大問題。對比兩種解決“空盒子”問題的思路,鄉鎮企業的思路減少了不必要的辦事程序,杜絕把簡單事情復雜化,提高辦事效率,是一股崇尚節約的清風。更有甚者得出更進一步的推論:博士后研究技術有時連民工都不如。
做現場管理,一般要強調三現原則,現物現實我們現在是沒辦法做的了,在這里我們就復現一下現場:我們參考分享在網絡上的聯合利華香皂的包裝過程:產品定向→入槽→推入包裝盒→一次分揀剔除→盒包裝完成→傳動帶第二次剔除→定量槽分揀→計數裝箱→封箱口。如果出現風扇的剔除過程,肯定是集中在盒包裝完成之后到裝箱之前進行排除的了,但是:自動化流水線的現場管理能容忍可能出現的空盒亂飛的情況嗎?風扇的有效率是否能夠確保?飛回原位置或者只是改變位置角度對后續生產是否有影響?這些種種不能預知的后果,對于一家聞名于全球的大企業,是很難無法接受的。剔除空盒產品除了風扇之外肯定有其他辦法。
也的確有其他辦法。我在中國專利公布公告上能檢索到《香皂空盒次品檢測及剔除系統》的實用新型專利,香皂盒在傳送帶上隨傳送帶運動,通過對重量差異對傳送帶的影響確保空盒產品剔除。這么看來,聯合利華的工作有道理,他立足長遠,經過研究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化且可靠的解決方案,既可以解決目前問題,也可以集成到系統中,解決以后遇到的類似問題。比如其他任何產品的空包裝問題等等。
但是,如果對于鄉鎮企業來說,他們的香皂售價低廉,量又不是很大,因此假如在生產線上增加幾十萬元投入,很難在銷售過程中靠上量而攤簿成本。所以企業主不可能接受這一方案。因此,對于聯合利華來說,博士們采用的這一高端解決方案是適合他們的生產線的,而對于鄉鎮企業來說,拿風扇吹再請一堆小工清理這樣低成本的解決方案也是最適合他們的。
綜上,在日常的精益改善活動中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我們究竟是應該采用簡單快速的解決辦法逐個解決,還是需要系統分析整體解決,都得基于實際產品的需求與公司現狀進行分析再采取對應的行動。對于上面例子的兩類企業來說,各自所采取的解決方案應該都是對他們本身都是最佳的。
我們在實施精益改善的過程中,不應該對某種方案的進行簡單否定,而應該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的解決方案,更不能教條照搬別人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