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校郵寄行李,下車后便直奔學校圖書館,找了個座位安定了下來,接著邊等邊查閱信息。物流人員終于在兩點鐘左右聯系了我,把行李送走后,一看時間還有富余,便立馬聯系Susan約了個地方見面。兩個月前我們就想見個面,但無奈總沒找到合適的節點。
終于在市區的車站見到她了,小姑娘沒有什么變化,身穿一件深藍色繡花針織衫,不過氣色比之前好很多。時隔5個月后的會面,詢問了她的近況,得知她一切安好, 不免感慨時光和經歷真是個改變人的利器。一年前來到英國,她還未成年,剛從父母的羽翼下離開,搖搖晃晃的起飛來到了英國。初來異地,一切都很陌生,領學生證和辦理登記都是在我的陪同下完成的。我們還一起去了超市,洗衣房,圖書館甚至還解鎖了英國網上訂菜的技能。之后她也會時不時的通過微信,問我很多問題,涉及手續辦理,疫苗接種等事宜。
我們還一起慶祝了她十八歲的生日。記得那天,我約上了Lulu,倆人去超市買了蛋糕,準備了牛肉湯和雞翅,另外還煮了滿滿的兩袋餃子。飯桌上小姑娘話不多,有些靦腆,很乖巧的吃了餃子,還默默的給食物拍了照片。那一刻她應該是想家的吧,畢竟這是她第一次在異國他鄉慶祝自己的生日,身邊同齡人只有自己的室友,身處這種氛圍,似乎缺少了些十八歲的該有的鮮活。不過第二天從她的朋友圈可以知道,她的室友也幫助她慶祝了生日,買了彩色的小蛋糕,還有氣球和彩帶,買的食物也更具派對性質:有趣且好看。相較之下,我們的方式更像姐姐,不,或者是大人們更為常用的方式:傳統且正式。這就是年齡所帶來的差異,怪不得那些小朋友都不喜歡和我們一起聚會,原來竟讓他們感到無聊了。哈哈,中年對上青春,這一強烈的對比讓我們立刻嗅出了代溝的意味。不過不是我們不懂享樂,而是當我們都經歷過以后,便不會覺得新奇。
等到了第二學期,許是她逐漸熟悉這邊的生活和學習節奏,也許是我們都太忙了,兩人之間的聯系就越來越少。但是偶爾還是會在微信上打個招呼。她是一個喜歡分享的姑娘,朋友圈里經常可見各種內容:音樂,新聞,日常生活,學習,她已經習慣把這里當做和外界聯系的橋梁。
八月底提交論文后,我們就算是畢業了,接下來的時間大家忙著回國,我和Lulu決定再呆一段時間,于是搬到了Preston。此時Susan已經在英國的舅舅家,彼時她度過了一個絕佳的暑期。
我們找了家咖啡廳,坐下來點了熱飲和甜點。
“學姐,最近怎么樣?”
“嗯,最近忙著找工作。 你呢? 搬去鎮上住了?怎么樣?一切還好吧?”
“還好,我們三個人一起租了各房子。”
“那學習呢?”
“現在還不忙,估計后面作業就開始增多了。”
“聽說你銀行卡辦下來了?”
“是啊,三個多月了,終于辦了下來。”
“一年時間過得真快,去年9月底我們乘坐包機過來,轉眼馬上要各奔東西了。”
“是啊。”
言談之中,覺得Susan在過去一年里有很大的進步的,度過了最初的迷茫期,如今心態穩定了很多,少了些當初的怯懦。
“學姐,你后面什么打算?”
“我買了十一月底的機票。機會在哪,人就去哪兒。”
“那祝學姐成功!”
“你也是,勞逸結合,別太有壓力!以后我們保持聯系,有機會還是可以見面的。”或許是年紀大了,對這種離別的場景沒有任何抵抗力。所以我一直踐行的理念是一路珍惜,好好道別。可能這是此生最后一次碰面。現實有太多的萬般無奈,世人有太多的權衡取舍,再見一面其實挺難的。
最后,我們在車站門口分別,我坐車她回公寓。當天稍晚的時候,她還發微信問我到家沒,彼此在微信中又給出祝福。經此特殊的一年,她確實長大了,在這個深沉的大地上將開出屬于她的青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