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等于能力,忙碌不等于效率,深刻理解深度工作的意義,避免我們淪為傳統無效工作的受害者。
我們可能感受到了阿里巴巴的強大,但吊詭的是,阿里并沒有獨領風騷的核心技術,也沒有獨占鰲頭的精品生產線,阿里只是一個平臺,一個整合了整源的平臺,然后就彰顯出了他的強大。
也許,你會想到大數據,是的,正是因為阿里基于數據的模式創新,讓阿里在自己的現象場里,贏得了爆發式上升的機會。
這是一種社會生態。
職業生涯同樣遵循著這樣的自然規律,我們看上去很努力,但這種努力總碰觸不到“核爆”的奇點。深度工作,是我們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一種模式,正是這種模式,可以協同要素,然后把要素疊加,通過奇點放大成乘數效應。
深度,精英區別普通人最重要的工作狀態,我們的工作狀態下的要素彼此獨立,你是你,他是他,而精英的深度,就是把“你我他”進行了高度的整合,起初,我們都是亞馬遜雨林中那個蝴蝶煽動了一下翅膀,最終,人家卻引發了薩克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一、深度工作,就是比別人多了那么點點思考
為什么職場那么多人都碌碌無為?這些都是打工者心態在作怪。我為什么要努力,努力不努力就是那么點薪水,掙著吃地溝油的錢,我完全沒有必要操那中南海的心。你給我多少工資,我給你多少勞動力,讓我無償付出,才不做那種吃虧的傻事。
心態決定了效率,效率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李笑來說,有時候,看一個人是不是聰明,其實他只是和不聰明的人有一個地方不同,就是在選擇的時候比別人多了那么一點點的思考,在工作過程中,我們都是消耗著同樣的時間,我們是給老板在打工,但聰明人還在另一維度做出了另一深層思考。
我們看看李笑來在新東方工作時是如何思考自己工作狀態的。
相比較普通人的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老板是老板這種串聯式思維,李笑來卻是并聯式的。
他認為,在新東方的工作,他是給老板打工,但他給老板打工的同時,又有自己另一份判斷的標準。
1.是否對得起拿到手里的薪水?
2.是否對得起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當然,第一條看起來有點裝,第二條則是深度工作必須有的心態,在給老板打工的同時,也是給自己打工,給老板打工,我掙到了薪水,給自己打工,我獲得了成長。
有了這樣的思維,接下來的每一步,每一個選擇,就上到了更高的層次,在這個高標準的要求下,隨著時間的流逝,結果自然會產生天壤之別。
這就是李笑來的并聯人生。同樣時間,兩項任務,想讓效率不高,那都是不可能的事。
二、深度工作,可讓我們獲得快速的競爭能力
未來世界是三種人的天下:
第一種人是資本輸出者。這是一個固化的階層,他們是基因的產物,我們可以可著勁地去嫉妒、羨慕、恨,但你也只能無可奈何,這個狀態,沒有社會深刻變革,這個境況不可能改變。
第二種人是資源的整合者,父母雖然沒有給我雄厚的資本,但我卻從環境中學會了創造性思維,我的靈感就是能打造出富有沖擊力的點子,這個點子創造了一個模式,把資本、科技、生產力與市場鏈接起來,高效率地把輸入轉化為輸出。這種人是既是規則的破壞者,也是未來新規則的制定者,顛覆式創新和秩序的重塑,如果你還是不理解,請參閱“獨角獸”案例。
第三種人是生產效率的提高者, 這種人有快速掌握復雜事物的能力,在自己的領域,有獨到的核心競爭力,也有較強的價值創造與轉化力。
深度工作和第一種人沒有因果關系,但卻是第二、三種人的通關秘訣。
在這個急躁的信息經濟時代,我們大部分人不能抵抗住潮流和誘惑,大約99%的不會理解工作的意義,在理解工作意義的1%的人里,又有99%不掌握深度工作的方法,而掌握了這萬分之一的深度工作方法的人里,又有99%的人不能持之有恒。
如果你就抓住了這百萬分之一機會,這個機會簡單到你想抓就能抓住,所以說,成功路上不擁擠。
既然深度工作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又如何習得這種能力,讓自己具備核心競爭優勢呢?
三、深度工作,經營人生的“商業模式”
1.習慣的養成
深度學習,是工作中的時間與精力的科學分配方式,首先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達爾文在構思《物種起源》時,有嚴格的時間安排習慣,他早上7點鐘準時起床,之后散一會步,早餐后從8點到9點半在書房工作,然后用一個小時拆閱前一天的信件,從10點半到中午又回到書房工作,下午,他就沿著既定的習慣路線散步,深入思考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想法,直到想到滿意答案他才會停下來,宣告一天的工作結束。
成功依靠不斷進入深入狀態的能力,習慣會把這種狀態納入自動化系統,你只需要給它一個觸點,“深度”就會不去揚鞭自奮蹄。
2.全神貫注的思想準備
我們大部分在工作中的狀態都是千篇一律著昨天的故事,或者在認知的舒適區內漫無目的地機械著同樣的動作。
這種放松的心情下,注意力是處于走神的狀態,你不可能取得進步。
《刻意練習》這本書里,描述了研究者在健美運動或長跑運動等體育項目中,絕大部分的訓練看似由漫無目的重復的動作組成,但只要集中注意力關注那些動作,總會發現與高手的動作還是有那么些細微的差別。這種專注力在不太需要力量和耐力的領域或行業也一樣重要,比如智力活動、音樂表演、藝術創造等,如果你不專注,練習根本沒效果。
世界上沒有兩片絕對相同的葉子,就是你每天理所當然認為的重復場景,每一片情境都有它的特殊性,專注就是對這些情境保持高度的敏感,用心去做,用心去看,用心去體會,總能超越昨天的痕跡,不管是在認知上,身體的動作上,流程優化和觀念突破上,調整細節就能不斷地進步。
一個人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很難。需要有效的訓練,提高強度是訓練專注力很好的手段。
專注力是一種稀缺資源,就是已經開展了多年練習的專家,也難以保持持之以恒的專注,在練習專注力時,就要有明確的目標,在這個目標框架下,把專注工作的時間縮小的更短,讓完成任務的時間遠遠小于估算的時間,在這個硬性的截止日期里,可以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
專注力能讓我們把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做到最好,專注的累積,也是習慣的行成,良好的習慣,正是卓越人士優秀的品質。
3.把心從外界的嘈雜中收回
要給自己一個簡約的工作環境,把那些比如富有誘惑力的游戲,聊天軟件、或者造成分心的視覺場景通通地從工作環境中清除出去,或者用番茄工作法,做一些自律的小訓練。
互聯網是深度工作的最大敵人。互聯網確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從資料的收集、工具的應用讓我們很難從手機的應用軟件和計算機的各種平臺中抽身出來。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外界對你的誘惑越大,就越難讓你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精力。深度工作,必須解除網絡對自己的干擾,在時間和精力的深度聚焦中,給工作予創造力靈感。
如今網絡工具豐富而飽滿,拍電視劇也是快餐式的,演員批量產出,故事批量生成,但是,就是有兩部經典劇作再沒有被突破,一部是86版的《西游記》,一部是87版的《紅樓夢》,這兩部經典影視劇被數千次播放,仍然讓人甘之若飴,百看不厭,是什么創造了這兩部劇那些有趣的人物形象和那些浪漫主義的色彩故事呢?
沒有獨門絕技,只有簡簡單單的堅持。
楊潔在拍《西游記》時,資金和設備極度匱乏,而他就是在6年里用一個攝影師,一臺攝像機,場景是自然的原生態,人物只塑造質樸和真摯,然后就是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去兢兢業業的去精雕,就是如此,每一集故事自然都產生了震撼力的沖擊。
《紅樓夢》大到一個主角,小到所有丫鬟家丁,無論地位高低,戲份多少,裝扮美丑都表現的可圈可點。
王扶林在挑選演員時,怕產生先入為主的效應,不用明星,而是根據劇情角色海選演員,讓演員隨著角色走。
為了讓演員完全和紅樓夢中的人物融為一體,王扶林讓紅學專家給各個演員量身講戲,讓他們熟悉人物角色特性,讓他們熟悉當時歷史文化,讓他們對各種場景感同身受。演員們也多是沒出道的青年演員,都拼盡全力地珍惜這次機會。
簡單、極致、堅持,就是這種工匠精神。楊潔、王扶林是在用生命拍戲,劇中的演員們也是在用生命演戲。與角色深度融合的演員,我們已讀不出哪是角色,哪是演員,這種張力,已成為了境界。
在《紅樓夢》的原著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赤條條地來無牽掛”。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我們不可能擁抱整個世界,只有打掃盡內心的雜念,才能在工作中觸碰到你角色的靈魂。
4.摒棄浮淺的工作狀態
知識工作者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越來越多的時間浪費在了浮淺的事物上。
什么是浮淺工作,就是常說的你在舒適區。舒適區是我們消耗能量最少,最自信、最能獲得自尊的狀態。
舒適區有三個老朋友。第一個朋友是照舊就好,如果不照舊,我們就恐懼;第二個朋友是認為只要有足夠時間去做某件事,一定更擅長;第三個朋友是,只要我們在工作中攤上時間,我們就認為我們努力了。
浮淺工作最大的錯覺是我們自認為自己還很努力。孰不知,你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又地做某件事情,并不能提高你的工作能力,它只會讓人停下前進的腳步,并且緩慢下滑。
深度工作是給我們提供一種截然不同的努力視角,逼著自己走出舒適區,嘗試一些對我們來說并不容易的事情,這需要你在工作中有清晰的目標,應用正確的方式優化效率,注入工作的動機與激情,創造反饋渠道,并能學以致用,理論轉化為實踐,實踐在回歸理論,相得益彰。
深度工作,是行動中的實踐,不能局限于理論上的知道。工作的意義是不斷提升的價值,而不是為了糊口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