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旅行的藝術》

時間:2017年3月25時

地點:蝸居室

讀書進度:推薦者序,譯者序

讀書感悟:由于昨天上夜班,今天的精神狀態不是太好,為了跟上領讀人的進度就看了開頭的一點。

余秋雨寫到:旅行是萬眾的權利,每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正是因為每個人對旅行的看法和目的不一樣,所以我們旅行的方式才會各式各樣。也就碰到了旅行中的各種人和事情,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是成為我們人生中難忘的一幕,讓不同人的旅行也變得更加有意義。

譯者寫到:文人與旅行的緣分從來就是難解難分。這是不錯的,中國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就說明了行知合一的重要性!例如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很重要影響的一些著作,都是作者跋山涉水經歷千難萬險而得出來的精華。如《史記》是司馬遷在多方走訪和考證歷史之后所寫作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大唐西域記》是玄奘法師游歷西域和印度近二十年寫出的,為后來的創作西游記提供的素材也為中國人系統介紹印度的人文歷史。《馬可波羅行紀》是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時的所見所聞,是在他的口述下由別人代筆所做。記錄了他在中國的行程以及他在中國所做的事情,向歐洲人夸張的介紹了東方帝國的遍地都是黃金的富裕國度,這本書發行以后,在世界上掀起的東方的淘金熱。《徐霞客游記》是徐霞客窮盡一生游覽中國的名山大川,而寫作的地理著作。在中國的地理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是在他親自游歷和體驗下寫作,這部著作成為中醫文化史上的文術瑰寶和中醫傳承的基石。

所以文人與旅行天生是結緣的,沒有旅行的見聞和經歷就沒辦法喚起內心深沉的文學基因,沒有經歷過沉淀的知識是浮躁的,只有在經歷過實踐錘煉之下感知才是精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終,或許這就是講的行知合一的緣故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