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年都會重讀三毛的《萬水千山走遍》以及《撒哈拉的故事》,但我讀的第一本關于旅行的書其實是余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具體的內容有些忘記了,好像寫的是歐洲,循著文藝復興的痕跡。自那之后,偏愛文采好的游記作者,如三毛,如毛姆,如傅真。這些作者都有著豐富的文學與歷史底蘊,每到一個地方,都能從歷史的角度來欣賞那里的文化,那里的人民、生活方式、建筑,及美食,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旅行的藝術》,套用余秋雨先生序的第一句:“這本書讀得我滿心歡喜。”現(xiàn)如今,旅行在很多人眼中成了時髦行為,而不是真的followyour heart,隨心出發(fā)。通過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旅行是分等級的:在臥室里環(huán)游世界的等級、每次旅行都要跟團的等級、只到熱門景點拍到此一游照片的等級、每次都自己安排好行程認真執(zhí)行的等級、隨遇而安的等級、只為到達某個欣賞的人曾住過的地方的等級、搜集了旅行地點所有歷史文件細節(jié)去感知文化的等級、每次出行都必須住最豪華的酒店與吃最豪華的美食的等級,等等。你的等級即代表了你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道出了自己旅行時的心境。我曾因為對一次旅行過于期待,在到達地方之后被喧鬧的人群、暴曬的烈日、無序的街頭、深夜留宿機場的無奈、住宿條件不夠干凈衛(wèi)生、身體的不適、找不到地方的煩躁及與同伴的冷戰(zhàn)而陷入旅行時期的低谷情緒;然而也會僅僅因為某個青旅的陽臺,某個帶著孩子出來散步的家庭、火車飄過的青草地、飛機上的閱讀而感知到旅行的滿足感;也曾經在到了一個地方之后,其實不愿意出去拜會所謂的景點只想在賓館好好呆著睡一覺但迫于“這樣太不值得”的理由而勉強行走的狀態(tài),正如Alain在書中所說:
“旅行的一個危險是,我們還沒有積累和具備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觀光,而造成時機錯誤。正如缺乏一條鏈子將珠子串成項鏈一樣,我們所接納的新訊息會變得毫無價值,并且散亂無章。”
很多時候,我們雜亂無章的按照旅行書上介紹的“必去地”,卻忽略了自己想要看什么。或者跟從所謂的攻略,在順序上亂七八糟,一下看建筑,一下看宗教,一會看文化,一下又回到建筑,破壞了我們欣賞美的鏈條與思考的邏輯。很多地方我們去過了,都是走馬觀花,不以為意,可是有的東西總是會引起我們注意,甚至在當時我就知道自己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此情此景:大山大水帶給我的舒適感、雪山及高山湖泊帶給我的驚嘆感、廣袤沙漠帶給我的壯闊感、異國情調帶給我的溫馨感,都會默默地爬入我的心底,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鉆出來搖旗吶喊。
或許,最重要的還是旅行的心境。
“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許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我們懷著謙卑的態(tài)度接近新的地方。對于任何東西,我們不帶任何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