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題是一把雙刃劍,提得好,會顯得人聰明,也能得到快速提升;提的不好,會一直停滯不前,就像做應用題不會舉一反三,雖然題目類型一樣,李雷變成了韓梅梅你就不知道怎么辦了。
這如此大的差異來自哪里呢?
差異來自提問題前后的思考和行動。
第一類提問題者是思考者行動者,第二類提問題者是伸手黨人。
首先,我們得承認,提問題是一個很好的習慣,至少敢于面對自己的無知,不懂就問,某些問題也確實可以通過提問就直接解決。比如迷路了,問一下路可能就知道怎么走了。
同時,生活中還有大量事情,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答案的,光是提出問題,得到答案還遠遠不夠,有時候尋找答案的這個過程可能比直接得到答案的結果更重要。
比如,在保險行業,經常被客戶問到的問題是,保險公司安全嗎?會不會哪天倒閉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新人培訓有專門的一堂課講來回答這個問題,叫做《保險的十大安全機制》,但是你真的覺得聽完就能夠直面客戶的異議?很難的,你得去把這堂課上聽來的各種法律條文規定回歸到原文中去,去研究,搞清楚前因后果,才能在面對這個問題的任何變種任何異議都能輕松應對。
這就是第一類提問者進步更快的很重要原因,問題不是終點,也不是起點,是思考過程中的一個節點。
在提問之前,他們已經對問題本身有過思考,進行過深入研究,可能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這個問題的提出可能是矯正可能是比較,都不會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不會問過了就結束了。
而在得到答案之后,還需要去核實,去找出答案的來龍去脈,把問題的答案嫁接到自己的思維框架之上去,變成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 到這里,這個問題才算真正解決,并且這解決的是一類問題而非一個問題。
而后一種提問者則是地地道道的伸手黨人,遇到問題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過深入思考,直接拿著問題就去詢問了,并且下一次再下一次這個問題換個場景還依然存在。
你得明白,別人給出的答案,再漂亮,聽起來再清楚明了,那也是他講出來的,他之所以能夠給出清晰明白的答案,那是他的思考結果,是長在他的思維構架之上的。
我們不是他,不能得到答案就結束了,得去思考為什么他可以得到這個答案?對于這個問題他的思考邏輯是怎樣的?得去把答案的前因后果弄明白,然后答案才能變成自己的。
古語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是認為先在紙上找到答案之后還要去行動才算是知道了,而我們有時連比紙上尋找更方便的度娘都不愿意問一下就直接奔去找人問了,然后下一次還會問同樣的問題,你說,這樣怎么能得到客戶的信任呢?
從本性上來說,我們都更愿意成為伸手黨人,找人問不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么?只是,不深入研究,問來的終究不是你自己的,對自我提升沒有太多幫助,而在自己的工作領域,要做得好,要獲得客戶的信任,還得自己踏踏實實去把一個一個單點的答案串成線,嵌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才行。
至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試著不要做一個伸手黨人,自己去花時間了解前因后果,那些聽來的答案才會變成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