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科普作家格拉威爾對心理學關于刻意練習研究成果的推廣,以及國內相關自媒體媒體的宣介,很多人將刻意練習等同于十萬小時練習定律。但10萬小時這個概數,既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也缺乏對刻意練習的深刻理解。
首先,不同領域與行業對練習所要求的時間并不相同。10萬小時這個量級和數據,最早來自諾獎得主西蒙70年代在象棋行業開展的一個開創研究,而對于鋼琴、游泳、醫生等領域而言,成長為頂級專家花費時間從5年-20年不等。
其次不少需高認知資源的行業中成為頂級專家,練習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天賦占比更高。10萬小時容易造成錯覺,每個人練習時長達到就能夠步入嶄新階段,其實不然。研究表明,有成就的科學家群體中平均智商超過125,而在律師、咨詢等行業,從業者的流體智商(嚴格學術研究中,將智商分為流體智能、經驗智能和反思智能)普遍高于其他行業。
其三,10萬小時定律片面強調了量的積累,忽視了位居核心的刻意練習本意。在長期練習過程中,如果只是簡單模仿、重復,時間精力投入再多也產生不了效果。就像很多職場老人在行業中呆了很久,也長期從事相關工作,卻不能展現洞察與智慧。
要在領域中精進成為top型選手,一方面,要精心挑選領域,天賦決定占主流的領域并不合適。即使你無論如何刻意練習,囿于自身基礎與能力,都很難躋身最前列。因為人類的基本智商遵從正態分布。如果以智商作為橫軸,對應的人群數量作為縱軸,形成的圖像曲線類似一口鐘。心理學家將這個鐘型曲線從左至右劃分為9級。一前一尾,既天才型智商標準9及極其低下的標準1各占4%,其次是標準8與標準2各占7%,這兩組是人群比例中的小部分。而標準7(標準4)、標準6(標準3)屬于人群中的中上或中下水平,分別占比12%、17%,處于平均態的標準5占比20%。
在大致了解了人類智商結構后,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有78%的概率落在標準3到標準7之間,我們可以做的是通過刻意練習不斷精進技能磨煉品質,從平均標準向更高標準努力。但個體能否最終躋身先進行列,天賦運氣可能要大于后天努力。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運動員經過層層篩選,終其一生,也只能成為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墊腳石;而現在很多博士在攀登科研高峰時,難以完成學業中途被迫輟學或選擇輕生。每天他們瞄準著全球4%,7%的頂尖學者和論文,但自身水平和能力卻遲遲難以企及。發達的互聯網和媒體讓世界各個角落的頂尖牛人和小概率事件下的渣人都一股腦呈現出來,似乎他們都觸手可及。其實是媒體扭曲了認知,在某個領域,你不得不接受人確有高下之分。
在認清世界的真實面目后,作為處于中間標準的普通平凡人,是否就喪失動力了呢。其實也不然,我們可以在某個標準區間內,接受標準9、標準8可能降維碾壓的事實,不妥協,不氣餒,也不急于求成,通過刻意練習,精進自我,在于自我的比較進步中,獲得快樂。
另一方面,在某個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或存在天賦的領域,必須要采取正確的刻意練習,最大程度發揮優勢。刻意練習的要點,一是難度適中,處于自身能力的學習區,走出舒適區卻尚未達到挑戰區。二是可接受他人反饋,同時能根據反饋進行改進。三是大周期下的反復練習。然而,也有相關研究指出,刻意練習理論提出之初,研究的對象和領域都是在認知復雜度較低的領域,比如游泳、象棋、音樂等,而對于需要調用多種認知資源的高復雜認知行為,并沒有強證據證明刻意練習有效果。比如,作為企業的管理者,面對客戶刁難的咨詢師,他們如何練習呢?
這需要從兩個層面來理解這個問題。
第一個層面,針對低認知復雜度的行為,刻意練習十分有效,其本質不是簡單的時間累積下的熟能生巧,而是擴大我們大腦的長時記憶,通俗而不嚴謹的含義是擴大腦容量。所謂長時記憶,就像我們的電腦硬盤,當大腦需要進行運算時,要從硬盤中讀取數據進入內存(內存心理學稱之為工作記憶,即在大腦中可隨時調取、用于運算的記憶區間)。頂級選手或專家,與一般選手或菜鳥的區別,一方面由于其工作記憶容量大,另一方面,其長時記憶也強很多。專家們的大腦中存儲了巨量的結構化組塊、模式。在面對同樣問題時,他們的所謂邏輯思考,更多的是記憶快速提取,他們可以更快速、更直覺地從長時記憶中提取有價值內容。例如頂級象棋選手存儲的棋譜模塊多達5萬-10萬。
一般而言,心理學研究對刻意練習增強長時記憶有基本的建議:一是在練習過程中,要注重核心概念,充分利用視聽觸嗅等多種感覺,以及盡可能模擬真實場景,對概念精細編碼,賦予練習行為動作更重要的意義。二是盡量提取記憶組塊的模式,也就是抽象層面框架,最佳的方式是樹形結構,這也是人類認知最適合的方式。三是創造條件,多用活用,增加長時記憶被調取的次數。經過多次提取,長時記憶將會更為牢固。
第二個層面,面對高復雜度的認知行為,比如多方決策、規劃咨詢、高效管理等,沒有簡單的刻意練習模式,主流的學習理論也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要情景化練習。在盡可能模擬現實的場景中去學習和培養能力,比如學習管理,不能簡單學習理論,應該在具體的商業場景中討論與決策,這也是商學院近年來案例教學法的主要思路。二是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在模仿中學習。復雜認知活動中,首先找到線上或線下的榜樣,以學徒的身份無條件跟隨師傅,先不用所謂的批判式思維,要不斷找到和學習榜樣的隱性知識或解決套路,這些知識在書本中是找不到的。三是找到組織或學習共同體,共同摸索。不要獨立練習,最好能找到一個學習團體,大家從討論碰撞中學習,例如編寫程序不是讀程序書,而最好在程序員最多的github中直接解決問題,或者在社群和社區中,與其他群體互動,這也是挖掘復雜認知隱性知識的重要途徑。